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服务信息 >> 正文

“秋冻”有讲究

发布时间:2020年9月28日


da1ef979db2c4d73a58e29d4980f2bd1.jpg

傍晚,当你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有那么一群广场舞爱好者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统一服装、三五成群地跳起舞来。秋季的夜晚稍有些寒凉,但他们跳舞的热情不减,即“秋冻”,又健身,何乐而不为呢?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保健防病的谚语,意思是说春天不要急着减衣服,秋天不要着急加衣服,使皮肤适当感受和适应温度变化。


1e1d417fe6f3409ca30607b7c1eed34a.jpg

春秋之季,适当地捂一捂或冻一冻,对人体健康有益。早在元代,邱处机《摄生消息论》记载:“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到了秋季,穿衣原则则变为:“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出自邱处机《摄生消息论》,原文是在冬季养生篇目中,但用于此处与医理亦通,故引用。

“秋冻”可看作人体的耐寒训练。人们可以利用寒凉对身体的刺激,激发机体的抗寒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增强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

“秋冻”,虽有益健康,但应掌握好“度”。当日间室外温度在15℃~20℃时,可不必添加衣服;当日间室外温度低于15℃时,则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加强保暖。


d467408ec395404398777a4ab0e7a463.jpg

“秋冻”应因人而异。健康人群都可以尝试“秋冻”,但患有慢性疾病人群及老弱群体不可进行“秋冻”。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者,高龄老人以及低龄儿童,均不宜“秋冻”。因寒冷刺激血管收缩、痉挛,使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引发血压升高,甚至影响心脑血液供应,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猝死,故“秋冻”不适合慢性心脑疾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则会因寒冷导致气管收缩而加重胸闷气喘的症状。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因身体适应能力较弱,“秋冻”不慎,极有可能生病。


72484eae4810422d8cee96deeea405de.jpg

需要提醒的是,身体的这些部位不能“秋冻”。比如,头部、颈部、肩部、腹部、膝部、足部等部位。具体来说: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一旦受寒,血管肌肉收缩,人体易出现头痛。颈、肩、膝部这三个部位受寒常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寒凝血滞,不通则痛,日久则进一步变为颈椎病、肩周炎和膝骨关节炎等疾病。腹为阴中之阴,易被寒伤。尤其对某些脾胃虚寒的女性来说,腹部受到寒凉之气的侵袭,易引发腹泻及痛经等疾病。“寒从脚下生”,指的是足部受寒则全身寒。足底的穴位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足部受寒会导致人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人生病。

此外,受到日韩时尚潮流影响,年轻女性在秋冬季节喜欢穿短裙、围厚厚的围巾。虽然厚围巾可保护颈肩免受寒邪,但是短裙无法完全遮盖住腿部关节。人体腿部关节长时间受到寒风侵袭,易患上关节炎。                   

(区中医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