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写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自古以来,对于饮、食一直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饮食能带来健康,也有可能招致疾病,这也一直是医者和精于养身者一直在研究的。《内经》用简单的四字“食饮有节”,就概括了如何通过“吃”来养身。那我们究竟要怎么“节”才能让我们健康呢?
《说文解字》中说:节,竹约也。可以引申为节律、节奏,还有紧缩、克制、自律之义。《尔雅 释乐》中云:和乐谓之节。“节”是自然和人体的规律,是符合自然、和谐、令人舒适愉快的。
因此,我们从饮食和人体自然的规律先来说说这个“节”。《黄帝内经 阴阳应向大论》中根据阴阳和五行,区分了五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又将五味分别对应了五脏,互相就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在《金匮真言论》中又把五谷和五畜对应了五脏,“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畜羊,其谷黍;中央黄色,入通于皮...其畜牛,其谷稷;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畜马,其谷稻;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畜彘,其谷豆”。所谓天人相应,人们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就应当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我们的饮食应当符合四季、昼夜的变化而食饮不同的食物种类,吃不同的量。放到现在营养学的观点来说,也是主张早餐要在能量和营养密度上都要成为一天饮食中的重中之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是人体气血的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而早餐时间多在卯时和辰时之间,正好是胃经和脾经的当令时,一顿丰富营养的早餐就成为了能让人一天气血充足的良好保证。而饮食顺应四时的观念其实已经融入了饮食文化和日常生活当中,春季的新鲜野菜,夏日清暑的百合绿豆汤,秋高气爽时一杯桂花酒,还有张仲景冬至的一碗羊肉饺子,再细分下来,每一个节气因为气候时令的不同,饮食和养生的要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晏子》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食材和药材同样讲究地道二字,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是自古以来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决定的,营养学中几大饮食结构也大多是以地区来划分的。比如以植物类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大多分布在东亚,南美洲地区,都是有着良好的气候地理条件,有丰富的农作物的传统农业国家;还有地中海饮食结构则直接用地区来命名,代表性的食物就是地中海地区丰富的鱼类,传统的腌制食物和当地盛产的橄榄油。在我们国家,因为辽阔的地域,也有着传统的九大菜系,地理条件、食材、调料还有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和体质已经在漫长的饮食发展过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异法方宜论篇》中,阐释了“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由于地区饮食习惯的不同,人们的体质也会相应变化,所得的疾病也会有相似性,也会出现有地域特色的治疗方法。不仅我们饮食要符合时节、地区的规律和习惯,最最要紧还有要符合自己的体质,也就是因人制宜。《红楼梦》中有很多关于饮食细节,从精致和讲究中也透露出了许多养生之道。贾母年岁已高,喜欢吃清淡的食物,所以我们看到老太太听到油腻的点心会没有食欲,而碧粳米粥配上咸鲜的风腌小菜容易消化,还能养护脾胃,就成为了老太太的心头所好。
再来说说“节”字解释为克制、自律的方面,这是我们现在更为注意的方面,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管住嘴”。然而这个“节”并非仅仅意味着不吃和少吃,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来调整饮食。食疗包括了“吃什么、不吃什么、还有怎样吃”,健康的饮食习惯能让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更好地发挥功能,让我们气血充足。多吃温热,容易消化,五味调和的食物,而不要过于偏嗜一种口味。《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酸伤筋、苦伤气、甘伤肉、辛伤皮毛、咸伤血。”长期偏食一味会打破脏腑的平衡,出现相应的疾病。食物有自己的寒热属性,我们在饮食当中也要根据自己体质的特点来选择食物,而对不适合自己的食物就要节制。又说到《红楼梦》里中秋吃螃蟹,体弱的黛玉吃了一点点蟹肉就觉得心口微微的疼,于是就放弃了螃蟹,饮了些烧酒。若是黛玉多吃两口螃蟹,岂不是又要大病一场。要是说大家闺秀讲究矫情,这讲究和矫情就是“节”,正是有这些个节制,就避免了很多疾病的产生。反观现在,有不少人饮食过于肆意,阴虚内热的人宁愿生口腔溃疡也要吃麻辣火锅,脾胃虚寒的人忍不住冰激凌的诱惑,还有天天嚷着减肥却总是吃着肥甘厚味,食饮不节则疾病暗生,生了病才想到控制饮食,低盐低脂低嘌呤糖尿病饮食也实在是没有了食饮的乐趣,不如早早就自律,治未病。
食饮、起居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养生的关键就在这些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小细节中,长寿之道就是要天人相应,应和天地之间的四季更迭,昼夜交替,五方水土,仔细体会身体的讯息,及时感知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自己的体质。饮食得当,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都能养人,而饮食不得当,再名贵的食材也只是伤人而已。
(区中医院医院褚晓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