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草木日渐峥嵘, 气温逐渐回升,在渐热的气候环境下,肠道传染病病原菌生长繁殖开始活跃起来。
专家提醒:“五一”小长假期间,市民外出旅游、举办喜庆筵席、聚会烧烤等活动会增加,应注意食源性肠道疾病的预防,并提高手足口病、猩红热以及蚊虫媒介的传染病预防警惕。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病从口入”。这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病人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夏季进入食物中毒好发季节,好发于集体单位食堂和餐饮业单位。在食品操作时生熟不分、交叉污染以及加工人员带菌操作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个人应做到不喝未经处理的生水,食品必须烧熟煮透,少吃或不吃卫生状况不佳的摊点烧烤,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这都是预防包括细菌性痢疾、甲肝等疾病在内的食源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手足口病作为丙类法定传染病,相信大家已不再陌生。每年夏季都是该病流行的波峰阶段。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属于肠道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或流行,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发病主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幼托机构是手足口病群发的重要场所,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家庭和各类幼托机构在加强手足口的防控方面,应注意房间、教室和宿舍等场所的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托幼机构要做好儿童晨午检,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及时隔离治疗。
猩红热是一种一年四季都有发生的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猩红热起病急剧,发病初期,可见舌头上出现白苔,医学上称之为“白色杨梅舌”,之后白色舌苔脱落,舌头鲜红,状似杨梅,称之为“红色杨梅舌”。患者还会出现突然的发热头痛、咽痛呕吐等症状。儿童病例多见,如有发病要及时就医治疗,必要时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接触患者时务必要戴口罩。如果幼托机构发生猩红热流行时,对患病的孩子应马上进行隔离治疗,一般治疗一周时间后方可解除隔离,以免相互感染。
虫媒传染病随着气温回升蚊虫的大量滋生而进入好发期。进入夏季,蚊虫活跃度高,密度逐渐增多,许多传染病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人进行感染传播,因此从5月份开始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进入流行季节。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登革热病毒或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后,经过一段潜伏期之后,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筋、颈项强直等流行性乙型脑炎症状;或者出现发热、畏寒、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肌肉痛、关节痛、骨骼痛、皮疹、有出血倾向等登革热症状;也可能出现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颤、高热、出汗退热、贫血等疟疾症状。市民要注意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及时清理蚊虫孳生地积水;如出现乙脑、登革热、疟疾疑似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救治良机。
从有关部门获悉,据嘉定区1-4月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显示,全区疫情情况总体平稳,未发生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