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开始我市由夏季进入秋季,根据历史监测资料和传染病流行的规律,九月份气温也表现由热转凉,日均温差变化较大,仍是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请广大市民做好这些疾病预防,同时也要注意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传染病的预防。
注意饮水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常见的包括霍乱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均属于肠道传染病病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也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该类疾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发病的特征。9月份遇大、中、小学开学,同时也有抗战胜利纪念日和中秋节等小长假供市民外出度假。 9月份是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各餐饮相关单位、集体食堂在这一季节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集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自办酒席应注意食品安全,注意生熟分开;外出度假的市民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半生食品、腐败变质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感染性腹泻是指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以腹泻(即每日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组肠道传染病,狭义上的感染性腹泻是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该两种病主要通过水源、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预防措施主要有:重视个人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喝开水不喝生水,尽量不吃凉拌菜,对隔夜剩饭菜要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食物做到生熟分开;重视个人行为及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预防“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2天。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点片状结膜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手帕、浴巾等,夏秋季为流行季节,其中8-9月为流行高峰。市民养成勤洗手,不用公共毛巾洗脸、不用手揉眼睛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理发、浴室、游泳池等行业和幼托学校加强管理、消毒和宣传教育;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除注意预防上述疾病外,这一季节还应注意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应教育少年儿童在游泳、嬉水注意安全,防止溺水事故发生。各类幼托机构、学校在秋季开学前应做好饮水器具、食堂餐具清洁、消毒及环境整治,落实饮水、饮食卫生,防止儿童、学生开学(园)后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发生。
(区疾控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