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生活 >> 正文

黄热病、寨卡病毒病防治知识问答

发布时间:2016年3月18日

寨卡病毒病知识问答

 

1.什么是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一般症状较轻,2天~7天自愈。

2.哪里存在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主要在蚊虫数量较多的热带地区传播,于1947年首次在非洲的乌干达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仅在非洲和南亚部分国家发现少量散在病例,直到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出现暴发疫情。2013年以来,有疫情国家及出现暴发疫情的国家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15年以来开始于智利、巴西等国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在美洲地区迅速传播、蔓延,目前已经有20多个美洲国家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输入性病例的国家更多,包括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另外,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还报告了1例由泰国输入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由于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等影响,蚊虫孳生的环境扩大,因此寨卡病毒有可能会在全球更广范围内传播。

3.目前哪些美洲国家有寨卡病毒病的流行?

目前美洲地区正在发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寨卡病毒病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办事处信息,截止2016年1月30日,已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包括:巴西、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巴巴多斯、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马提尼克岛、尼加拉瓜、海地、圣马丁、波多黎各、巴拉圭、巴拿马、苏里南、美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

4.人们是如何感染寨卡病毒的?

人们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寨卡病毒。寨卡病毒还可由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但传播几率尚不清楚。

5.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是什么样的蚊子,我国有这种蚊子吗?

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主要是伊蚊,伊蚊不但能传播寨卡病毒,它也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传播效率最高的是埃及伊蚊,我国广东省、海南省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地区有埃及伊蚊,这些地区是登革热的好发地区,因此也是未来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同时,白纹伊蚊也可传播寨卡病毒,而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等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的分布,因此也需做好预防工作。

6.伊蚊活动及叮咬人有什么特点?

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叮咬人的为雌蚊,一旦吸饱了血,需要休息3天后产卵。这些卵可以在无水情况下存活达一年之久。一旦在有水环境下,只需要少量的死水,这些卵就可发育成幼虫(孑孓)和成蚊。居室内或居家周围的水桶、花盆、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都可能成为伊蚊的良好孳生地。

7.伊蚊能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吗?

伊蚊是一种飞行能力较弱的动物,每次飞行距离不超过400米。但能够被人类无意中从一地携带到另一地(如车的后备箱、植物等)。如果它们能在目的地的气候中存活,理论上可以在当地进行繁殖,并将寨卡病毒传播到新的地区。

8.哪些人容易感染寨卡病毒?

各类人群包括孕妇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在有寨卡病毒流行的地区生活或前往这些地区旅行会增加感染风险。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患者可能对该病毒具备免疫能力。

9.寨卡病毒病有什么症状?

被携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数天内,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肌肉、关节疼痛等,也可伴有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表现,一般症状较轻,通常在2天~7天后自愈。

10.寨卡病毒可能出现哪些并发症?

目前对寨卡病毒病的并发症了解甚少。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流行期间,观察到新生儿小头畸形数量明显上升,提示与寨卡病毒感染存在关联。另外,在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混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多发性神经根炎)出现异常上升,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上升。寨卡病毒与小头畸形、格林-巴列综合征之间是否存在确切的病因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11.什么是小头畸形?其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小头畸形是婴儿头部出现非正常变小(与同样性别和年龄的婴儿相比)的一种罕见病,直接原因是婴儿在在母亲怀孕期间或在子宫内大脑发育异常造成的。小头畸形可由一系列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比如唐氏综合症,接触药物、酒精以及子宫内有其它毒素,怀孕期间出现风疹病毒感染等也可以增加小头畸形的可能。有小头畸形的婴儿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脑部发育的问题。

12.寨卡病毒病是否有疫苗可以预防?

目前尚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病的疫苗。

13.个人如何知道是否得了寨卡病毒病?

目前除台湾地区发现1例来自泰国的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我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尚未发现有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如果你近期曾在有寨卡病毒病的国家或地区居住或旅行,并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应考虑感染寨卡病毒病的可能。但要最终确诊是否感染,需要通过血液检测进行实验室诊断。

14.如何对寨卡病毒病进行治疗?

寨卡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一般症状较轻,为自限性疾病,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即可,包括止痛、退烧、休息和大量饮水等。如果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15.广大群众应如何保护自己?

防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最有效保护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所以,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去这些地区旅行时,应注意穿着长袖衣物(最好是浅色衣服)、使用驱虫剂等,同时注意关闭门窗、使用纱窗及蚊帐等方式避免蚊虫叮咬;另外注意将居室内或居家周围的水桶、花盆、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防止蚊虫在这些容器中孳生。

16.普通公众可以到有寨卡病毒病的地区旅行吗?

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并不建议就美洲国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采取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我国也未发布旅行限制的建议。

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国家和地区,说明当地蚊子中已经有病毒感染,存在通过叮咬他人进一步传播的可能;而仅有输入性病例,没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国家,说明当地蚊子可能还没有被病毒感染,出现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就小。

建议旅行者关注旅行目的地寨卡病毒病和其它蚊媒疾病的流行情况。如计划前往有寨卡病毒病疫情的地区旅行,请提前征询当地卫生、检验检疫或旅游部门的意见,并在旅行期间严格采取避免蚊虫叮咬的措施,避免感染。

17.孕妇是否可以前往有寨卡病毒病的地区旅行?

出于谨慎考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孕期在三个月之内的孕妇暂缓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地区。美国疾控中心建议处在任何孕程的孕妇均考虑推迟前往有寨卡病毒传播的区域旅行。所以,孕妇以及正准备怀孕的妇女应尽可能避免前往有寨卡病毒病疫情的地区旅行,如确需前往,旅行过程中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旅行归来,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旅行史,注意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咨询医务人员。

18.怀疑或者担心自己感染寨卡病毒怎么办?

曾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去塞卡病毒病流行地区旅行的人员,如出现可疑症状,怀疑或者担心自己感染了寨卡病毒,应前往当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和咨询,需要时可通过采血检验,确认是否感染了塞卡病毒。

(委预防科供稿)

 

 

 

 

 

黄热病防治知识问答

 

1、什么是黄热病?

黄热病(yellow fever)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该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亚洲的热带国家也有分布。黄热病全年均可发生,3-4月份病例较多。黄热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人感染后,约5%-20%出现临床症状,少数出现重症并死亡。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为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黄热病为法定检疫传染病。接种黄热病疫苗是预防黄热病感染的主要措施,落实防蚊措施也可有效预防黄热病感染。

2、黄热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黄热病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两种。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灵长类,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黄热病的隐性感染和轻型病例远较重症患者为多,这些病例对本病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黄热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黄热病通过蚊叮咬传播。城市型以埃及伊蚊为唯一传播媒介,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流行。丛林型的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Hemagogus)、煞蚊属(Sabethes)等,以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中工作而受染。蚊吮吸病人或病猴血后经9-12天即具传染性,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递。

4、黄热病的易感者有哪些?

人类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在城市型中因成年人大多因感染而获得免疫,故患者以儿童为多。在丛林型中则患者多数为成年男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有再感染者。

5、黄热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黄热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情可从轻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典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1)病毒血症期。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0℃,相对缓脉。剧烈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痛,恶心、呕吐。结膜和面部充血,鼻衄。可有蛋白尿。症状持续3-5天。(2)缓解期。感染期发病的3-5天后出现12-24小时的缓解期,表现为体温下降,头痛消失,全身基本状况改善。此期体内病毒被清除,血中可以查到非感染性免疫复合物。轻度患者在此期可以痊愈。(3)肝肾损伤期。此期持续3-8天,约15-25%患者自缓解期后进入此期。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等。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表现如瘀点、瘀斑、鼻衄、粘膜广泛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肾功能异常,尿量减少,蛋白尿。心脏损害心电图可见ST-T段异常,少数可出现急性心肌扩张。可出现脑水肿,脑脊液蛋白升高但白细胞不高。高血压,心动过速,休克,顽固性呃逆提示预后不良。此期患者约有20-50%在发病后的7-10天死亡。(4)恢复期。此期患者极度疲乏虚弱,可持续2-4周。也有报道患者在恢复期死亡,部分是由于心律失常。转氨酶升高可持续至恢复后数月。一般无后遗症。

6、黄热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强化口岸检疫和健康教育措施,来自疫区的市民朋友应在入境时及时做好健康申报,并建议在入境后采取个人防蚊措施,降低黄热病的输入风险和蚊媒类传染病的本地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随着气候变暖和蚊媒活跃期的到来,建议市民朋友及时清除居家及周边环境的蚊虫滋生地,降低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境外旅游或工作,应提前做好防蚊准备。

(3)保护易感人群。如需进入黄热病疫区、已知或预测有黄热病疫情活动的区域,9月龄以上儿童和成年人应常规接种黄热病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免疫力可持续达10年以上。

(委预防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