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时节正是江南梅雨季节,那是因为该时期空气非常的潮湿,冷暖空气交汇,进而造成了阴雨连绵的天气。注意了,在这种天气下,人体会感到各种的不适,比如患肠道疾病。我们可能只是听说过夏至这一个节气,但并不知道如何在夏至做好养生,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养生小知识吧。
一、保护阳气
夏至阳气最旺,要注意保护阳气。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要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夏天气温较高,可以选择早上和晚上到户外散步、练太极拳等非剧烈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二、调理养心
夏季需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不可以热为热。也就是说:心静自然凉。这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夏季炎热,宜晚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适当的运动也是夏季养生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条件好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
可以适当选用中药泡服,调整阴阳平衡。对素体虚弱,热伤气津而神疲乏力、头晕、口渴、汗多者,可选用西洋参6片、麦冬10粒,开水浸泡代茶饮,有益气养阴生津之功。对于肝火偏盛而烦躁、眼花、目红、头痛、头昏、口苦口干者,可用菊花10朵、决明子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肝明目之功。对于心火上炎而出现心烦、口渴、睡眠不实、口腔溃疡者,可用莲子6克、栀子6克、酸枣仁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心除烦安神的功效。
三、饮食宜苦宜酸
中医学认为,有苦味的蔬果,一般有清热功能。所以,夏至前后经常吃些苦瓜、油麦菜、莴笋、芹菜等带苦味菜,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
比如:苦瓜苦中带甘,略含清香。中医学认为,苦瓜性寒,味苦,入心、肝经,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利尿凉血等功效,对治疗痢疾、疮肿、中暑发热、痱子过多、结膜炎等病有一定的作用,适宜夏季烦热、口渴多饮、中暑发热等病患者服食。夏天常食苦瓜汤或苦瓜菜肴,能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夏至天气热,容易出汗,可以适当喝点带苦味的饮料:绿茶、苦丁茶等。
此外,出汗多,津液流失,可以适当吃些带酸的蔬果,比如柠檬、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番茄等。
四、防紫外线
夏至天气炎热,阳光中的紫外线十分强烈。对紫外线过敏的人,容易患上日光性皮肤炎。例如:在太阳下直晒了以后,最快几个小时,最晚三四天之后,被阳光照射到的皮肤 ( 如手部、面部、颈部、前胸等 ) 就会出现红斑、水疱等。所以说,夏至前后要做好防晒,出门时尽量穿好防晒衣,涂抹防晒霜,尽量避开一天中阳光强烈的时间段出门。
五、切记贪凉
1.室内温度:夏至天气炎热,一般室内空调温度的选择,以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摄氏度为宜,切记温度调至太冷。
2.饮水温度:切忌直接饮用凉水,甚至冰水,应以温开水水或常温开水为宜。
3.洗澡水温度:切忌使用冷水洗澡,应以温水洗澡为宜。每日用温水洗澡,是有健身作用的。因为,温水可使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六、防暑降温
1.家中可常备一些防暑降温常用药品。比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无极丹、金银花、菊花、荷叶等。
2.家中可经常准备一些防暑降温的食物。比如:薄荷绿豆汤、水果西瓜、菊花茶、冬瓜排骨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