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工作,所以养生保健应养肺滋阴和祛暑化湿并重。
饮食·滋阴润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另外,秋季里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少辛增酸。(增酸来收敛过旺的肺气,少辛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所以,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少辛”是因为味辛的东西具有发散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汗,随后身体变凉。所以,处暑后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
起居·早卧早起
根据阳气收敛的特点,在起居方面气候由热转凉,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就是大概晚上9~10点就可以入睡了,以顺应阴精之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就是大概早上6~7点起床,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
处暑之后的天气经常会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频繁出入空调房的上班族要注意预防感冒,特别是一些晚上仍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的人群,这时可以改吹风扇,并且不要对着狂吹,以避免感冒和关节痛。
看到季节变化,一些家长生怕孩子生病,于是急忙给孩子增加衣物,但这种做法不科学。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如果在抵抗力还没发挥之前,就通过人为的方法制止,反而对身体不好。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可接受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
运动·亲近自然
秋季本是萧杀之季,古代素有“秋后算账”“秋后问斩”等说。秋在五脏为肺,在五行属“金”,金旺克木,肝属木,肝气容易郁结,情绪容易低落。
所以情志调摄上,应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多与自然亲近,在空气好的地方多做深呼吸,以宣肺气,防止金旺克木。再者,处暑是丰收的节气,植物果实成熟,户外风景迷人,此时很适合外出郊游散心。
运动时不要剧烈出汗,汗太多会耗伤阴液,要及时补充水分。散步,体操,健身气功,太极拳,登山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保健·节气艾灸
处暑时节,秋燥逐渐明显,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裂的燥证,此时艾灸要注意防止加重秋燥。通过艾灸热力刺激人体的经穴,使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加快,从而加强对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营养,补充人体阳气,以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
艾灸取穴:风池穴、足三里、涌泉穴、委中穴。
以上穴位,使用艾益生艾灸仪施灸,建议1天1次,每穴灸30~40分钟。
处暑养生食疗
1、沙参百合老鸭汤
材料:北沙参、百合、麦冬各30克,老鸭肉500克,陈皮5克,生姜两片。
制法:以上食材洗净后一同入煲,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成小火煲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润燥。适合皮肤及口鼻黏膜干燥、大便干结之人。
2、川贝银耳鹧鸪汤
材料:鹧鸪300克、川贝、南杏各15克,银耳30克,蜜枣两枚。
制法:鹧鸪宰杀后洗净切块,其余食材洗净后一同放入煲中,加水适量,煲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化痰止咳,适合阴虚肺燥或温燥伤肺、咳嗽有痰之人。
3、白果腐竹糖水
材料:白果75克,腐竹40克,鸡蛋两个,冰糖适量。
制法:白果去壳,放入锅中加水煮开,捞出去衣去芯;腐竹用水泡开后切段,鸡蛋打散备用。将白果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煲30分钟后加入腐竹,再煮15分钟,倒入鸡蛋,最后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滋阴养颜、清热润燥,适合阴液偏虚或兼有肺热阴伤、肺燥干咳之人。
4、雪梨马蹄椰汁露
材料:雪梨100克,马蹄100克,椰浆350ml,冰糖适量。
制法:雪梨和马蹄洗净后去皮切粒,放入锅中,倒入椰浆和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改中火煮5分钟,最后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清肺润燥、甘凉生津,适合肺燥阴伤、咽干口渴之人。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