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可以分为哪几种?
阿胶在现代通常指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常用于膏方中进行收膏的制作。早在明代,李时珍编写的集我国古代药学之大成的巨著《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阿胶的上、中、下三等分类法,与后世将阿胶用皮简单地划分为驴与非驴的二分法迥然不同,在历代本草文献中独树一帜。
1、上等:牛皮与驴皮
“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本草纲目》卷五十
最早的阿胶是用牛皮制作的,而后才发展出驴皮熬胶。理论上,牛皮厚重,出胶率远高于驴皮,且工艺更易掌握,但是为何用牛皮熬制的阿胶,会出现工艺上的欠缺?
古时耕牛作为重要的农耕工具,宰杀受到国家立法的严格控制,只有病老牛的皮才可能用于熬胶,甚至是用马鞍、靴子上的牛皮,原材料的劣质使得阿胶质量也欠佳。而驴则不同,驴在宋元明清时期繁殖数量剧增,加上没有律法的过多限制,人们可以根据季节选择春板与冬板(春季或冬季剥取的驴皮),用优质的驴皮熬制阿胶。
2、中等:马皮、骡皮、驼皮、猪皮
“猪、马、骡、驼皮者次之。”——《本草纲目》卷五十
这四种家畜的皮并列为中等阿胶。其实马皮煮胶的历史较驴皮时间更久远;对于骡与驼,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也将二者与马并列为煮胶较次的原料。所以在古代文献中几乎找不到应用马、骡、驼煮胶的相关记载。
3、下等:旧皮
“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本草纲目》卷五十
这种以各种旧皮为原料煮胶的方法并非李时珍首创。在《齐民要术》卷九《煮胶》中也有记载:“破皮、履鞋底、格椎皮、靴底、破帙靫,但是生皮,无问年岁久远不腐烂者,悉皆中者。”可见,哪怕是已经使用过的破皮旧皮,只要不腐烂,无论用了多久都可以用来煮胶。
阿胶的上、中、下三等分类法既传承了最早的上等阿胶是用牛皮制作的经验,又提出牛皮与驴皮通用,独具匠心。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等与下等阿胶已逐渐被淘汰,驴皮阿胶成了人们广为接受的阿胶种类。
现在我们如何鉴别阿胶?
1、查厂商:拨打电话、扫码、上网三种方式快捷查询阿胶生产厂商。
2、闻气味:对着胶块表面轻哈气,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味。
3、看光泽:用手机灯照射胶片,胶片越通透质量越好。
4、用手掰:正品阿胶硬而脆,不会弯曲,稍用力即断。如果将胶块拍在硬物上会断裂成数块,断面光亮呈半透明的棕色,无异物。拍打软而不碎者疑为伪品。
5、用火烧:把少许阿胶放在坩埚内灼烧,初则迸裂,随后膨胀融化冒白烟,会散发出浓烈的麻油香气。灰化后的残渣呈现乌黑色,质地疏松,呈片或团块状,不与坩埚粘结。
6、煮阿胶:煮沸溶解阿胶,溶液浑浊呈浅棕红色,并有白色物质析出,液面有油滴。
7、用水溶:将胶溶化在水中,液体澄明无混浊。阿胶溶液静置4小时后不凝集,伪品溶液则会凝集成糊状。
(区中医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