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与小暑相对而言,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今年的7月22日,是大暑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空气闷热,酷热难耐,常会令人坐立不安。此时气温高,湿度大,极易使人伤气、中暑。
民间有:“一岁难过关,唯有三伏天”的说法。除了暑气逼人外,在大暑前后,旱涝、风暴发生频繁,暑湿之气容易乘人肌肤腠理开泄、汗液增多之际乘虚而入,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心气亏耗,故大暑时节注意养生很重要。
一、芳香植物化湿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要化解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的睡眠;讲究饮食卫生,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暑湿的侵袭,可以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最好的方法是以这些食材熬粥或煮汤。
如果已经感觉到头晕了,也可以用芳香型植物来缓解头晕。比如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用来煮汤或熬粥。因为新鲜藿香叶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浊、祛暑解表;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舒肝泻热,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但专家也提醒,夏季以湿热为主,服用藿香鲜叶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过度,也不能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以藿香为例,煮的时间长了其芳香之气会消失,就起不到原有效果了,因此最好在粥、汤煲好前的几分钟再放入。
二、趁暑化湿解冬病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专家同时指出并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来治疗,还得依据个人体质。暑天阳气旺盛,治病就是通过艾灸、贴敷等方式利用补充阳气来达到疗养效果,通常情况下,那些冬天容易患的疾病,属于阳虚证的是可以冬病夏治的。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辨证为阳虚证的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这个时节治病、防病,若是一些体质热的慢性病人就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来治疗了。
三、多饮暖水益消暑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
需要提醒的是,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饮水过多,殊不知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所以,炎热季节,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最好是喝温开水,不要喝冰镇冷饮,对肠胃不好的人,还容易把湿邪带入体内。
四、药食粥补气清暑
大暑气候炎热,可以用粥来滋补身体,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粥是在相对温度较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熬出来的,可减少对蛋白质、脂肪的分解破坏和维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矿物质能够溶于其中,使粥更具营养价值。
在大暑节气,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帮助大家安度盛夏。药粥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均适宜,煮粥时可以放一些淮山药、茯苓等药材,健脾祛湿效果会更好。
养生专家同时表示,三伏天里除了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饮食调理,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例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不仅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还可预防中暑。
五、消暑切莫动肝火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大暑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常常会觉得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我们称之为“情绪中暑”。此时宜心态清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专家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大暑时节,虽然酷热难耐,但也是一年中观赏荷花的最佳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各大公园里的荷花竞相绽放,远望满塘绿蒲红荷,片片荷叶如伞盖遮天,朵朵荷花似芙蓉出水,粉碧交映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盛夏炎炎,观赏荷花不失为一种缓解心情的好方法。
六、暑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时节的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热,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此外,专家还强调,暑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年轻人,因此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中健身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比如快跑、器械运动等。
七、大暑天艾灸补脾
1、太白——脾经原穴。
对脾系统的保健非常关键,按揉、艾灸太白可以补脾,对脾虚引起的食欲不振、浑身乏力、犯困、水肿、腹胀、腹泻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若能在脾经主时(上午9至11点)艾灸,则效果更好。
2、足三里——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
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需配合艾灸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八、大暑喝粥调脾胃
大暑节气常在“中伏”前后,是酷热盛行之时,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人们常觉疲倦头晕、口干舌燥、食欲不振、胀气恶心,严重者动辄腹痛腹泻等,这些都是暑湿耗伤气津的表现。明代李时珍曾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说喝粥能健脾益气、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补虚损。在此为大家介绍几款大暑节气适宜吃的粥品。
1、荷叶消暑粥
食材:干荷叶2片、大米10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暑生津、调理脾胃。
做法:将荷叶洗净,煎汤去细渣;大米洗净,浸泡30分钟。将大米加入荷叶汤中共煮成粥,冷却后即可食用。
2、薏苡仁玉米须粥
食材:薏苡仁15克、玉米须6克、大米100克。
功效:解热健脾、利水祛湿、补虚和胃。
做法:将大米洗净后放入两味药材,加适量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软烂,冷却后即可食用。
3、山药益气粥
食材:淮山药50克、大米100克。
功效:生姜健脾益气、开胃止呕。
做法:将大米洗净后放生姜,加适量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加入淮山药后煮10分钟,冷却后即可食用。
4、苦瓜粥
食材:苦瓜半条、大米100克。
功效:开胃醒脑、祛湿除烦。
做法:将苦瓜半条切薄片后焯出苦水,将大米洗净后加适量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加入苦瓜后煮10分钟,冷却后即可食用。
5、山药红绿豆粥
食材:山药、红豆、绿豆各10克、大米100克。
功效:补脾肾、益气养阴、解热消暑。
做法:将大米洗净后放入三味药材,加 适量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煮约30分钟至软烂冷却后即可食用。
高温高湿天气,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急骤上升,隔三差五喝上一碗消暑粥、益气粥、健脾粥,既能解湿热、益气生津、补脾胃,又能预防暑湿气积于体内所致的心烦气躁、精神困乏、食欲不振等,是安然度夏、防范疾病于未然的好方法。当然,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人能不能喝这些粥品,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咨询医生。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