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今年的立秋节气在8月7日。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气温更酷热,中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时间称之为“长夏”。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因此,在这秋夏相交之际,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衣—如何秋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一)“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
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当然,“秋冻”也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伤津。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可长期坚持。
同时秋天没有夏天的热,也不像冬天那么冷,然而在这个季节,身处室内不免感到有些凉飕飕。所谓秋季乱穿衣,秋凉伤人其实也最无形。
(二)寒病起,三个部位不能冻
不少人觉得,这是难得的清爽季节,中午时分气温仍然挺高,所以依然穿着凉鞋、短袖短裤或者裙装,感受秋风拂面的感觉!虽说有“春捂秋冻”之说,不过身体有三个部位不能“秋冻”。
首先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颈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最好戴着帽子和围巾。
第二个是腹部,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督、冲三脉均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对于腹部的保暖,漏肚脐的衣服,再美也不建议再穿了,低腰裤也尽量避免。对于老人和孩子,或者有胃病、宫寒的女性来说,不妨贴身穿一件背心,出门的时候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马甲,护住腰腹部。每晚睡前还可以将双手搓热,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36次,揉脏腑则气血经络皆动,脏腑通调诸病消。
第三个就是脚,“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建议要经常热水泡脚,可暖全身,防止痛经等寒病的发生。手脚冰凉及体弱的人,不妨晚上穿双薄袜子入睡。
二、食—增酸少辛
“立秋”,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暑去秋来。可是此时,阳光仍炙烤着大地,暑气还未消,中医认为此时还属于“长夏”。但是,人应该顺应自然节律养生,到了立秋,饮食也可跟着稍作调整。
按秋季的气候特征,适宜增加咸味的食物,减少辛辣味的食物。即适当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咸味食物。此外,每当过了“立秋”节气后,各地的降水会增多,湿气较重,饮食应增加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大麦、黑豆、豇豆、小米、苡米、扁豆等。
(一)立秋进补多吃素三宝
古时人们在经历过高温湿热、食欲不振的“苦夏”之后,多在立秋之时“以肉贴膘”,为秋收农忙打下身体基础。而现代人早已过了普遍温饱不足、农耕体力消耗大的时代,早已不需要大鱼大肉来补身体了。反而选择恰当的素食来进补,既能补虚,又不会增加脾胃负担。
1、红薯
《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暖胃、安五脏等,所以常适宜用来补虚。经常食用红薯还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芋头
中医认为,芋头性平,味甘、辛,入肠、胃经,具有益胃生津、宽肠通便、化痰散结、补中益气等多种功效,非常适宜用来补虚。常食芋头能补肝益肾、填精益髓、健胃和中,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及久病体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补的佳品。
3、莲藕
中医认为,生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补脾开胃、止泻的功效;熟藕性温,具有益胃健脾、养血补气的功效。由此可见,补虚需要吃熟莲藕,对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者均有良好的补益效果。
(二)立秋药膳推荐
1、大麦瘦肉冬瓜汤
食材:大麦芽60克、冬瓜300克、陈皮15克、生姜5片、猪瘦肉200克。
做法:大麦芽、陈皮洗净,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小块,生姜5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时。
功效:清热消暑、理气健脾。
2、茯苓山药荷叶粥
食材:茯苓15克、淮山药30克、白术15克、砂仁3克、粳米200克,煎碎的荷叶1张(或干品30克)。
做法:将茯苓、淮山药、白术、砂仁、荷叶洗净,加适量水,先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小火熬煮30分钟,去渣留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健脾和胃、祛湿解暑。
3、陈皮冬瓜二豆粥
食材:冬瓜250克,陈皮10克,白扁豆30克,黑豆30克。
做法:将冬瓜洗净去皮切片,与洗净的陈皮、白扁豆、黑豆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两种豆子都熟烂,调入适量精盐即成。
功效:健脾祛湿、消暑。
(三)秋季如何润肺?
同时中医认为肺主秋季,而燥又为秋季之主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又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在秋季,干燥是伤害肺脏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呼吸道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器官,从鼻腔到气管,再到肺部,秋季干冷的空气一旦侵害,就容易损伤黏膜,引发呼吸道病变。所以说,秋燥伤肺,秋季养生重点是润肺。
从立秋到秋分,由于天气里酷暑的余威仍在,所以燥和余热一起形成“温燥”,侵袭人体。在此推荐两个食谱,一旦出现鼻咽干燥、大便秘结、咽喉干痒等症状,可以选择食用。
1、决明子烧茄子
材料:决明子15克,茄子300克,葱花、姜片、蒜蓉各适量。
调料:酱油、油各15克,白糖、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1)决明子加水适量,煎煮取汁液备用;(2)茄子洗净、切块。炒锅倒入油烧热,下葱姜炒香,放入茄子翻炒至茄子发亮,倒入决明子汁,加适量酱油及白糖勺,闷煮5分钟;(3)加入少许盐、鸡精翻炒均匀,放入蒜蓉,炒香出锅。
秋季茄子最肥美,由于茄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搭配决明子,可增强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作用,对实热便秘、肠燥便秘均有缓解改善作用。
宜忌:适合实热便秘、肠燥便秘所致的大便干结者,兼有小便短赤、面红身热、腹胀、腹痛、口干口臭等症状者更宜。四季皆宜食用;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不宜。
2、蔗汁蜂蜜粥
材料:甘蔗汁100毫升,蜂蜜50毫升,粳米100克。
做法: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沸,撇去浮沫,改小火煮至粥稠时调入蜂蜜、甘蔗汁,略煮即成。
用法:每日1剂,连食3-5天。
此粥可清热生津,润肠通便。适用于热病后津液不足、肺燥咳嗽、大便干结等。
宜忌:适合肺热、肺燥所致的咳嗽痰少、咽干口干、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大便燥结、烦热口渴、低热者宜食用。夏、秋季节食用尤宜;糖尿病、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不宜。
三、住—早睡早起
立秋之后,暑去凉来,但炎夏酷热仍未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早晚凉爽,白天闷热。此时,人易倦怠、乏力,清热消暑要继续,但相对炎夏要有变化。值此时节,大家在调养起居上应该记住一个字“早”,即在生活作息上应该保持“早睡早起”。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是养生的一种方法。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此节气中多加强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同时养生专家指出此时节,大家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等疾病。
立秋之后,气温不一定会马上下降,甚至还可能回升。所以,大家尽量不要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使用防晒霜、遮阳伞、遮阳帽等。并且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淡盐开水、绿茶、绿豆汤及酸梅汤、菊花茶等清凉饮料。
四、行—适度运动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对于老年人来说,做些舒缓的运动,比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呼吸操、快步走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运动强度不要太大,只要达到微微发汗的程度就好。
专家建议,登山是立秋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的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不测。同时,入秋后可逐渐进行一些步行、太极拳、洗冷水浴等耐寒锻炼,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秋季人体的柔韧性和肌肉的伸展度下降,运动前要热身以舒展肢体,运动中不应突然加大运动量。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