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已至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处暑是廿四节气中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从处暑开始,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元代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气候从暑热逐渐向寒冷过渡。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气候特征明显,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收敛,此时养生也要相应调整。
一、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学家指出“秋三月,肺气旺,肺属金,其味辛,金能克木,木属肝,其味酸,故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这就是说,在饮食调理上也要以“防燥护阴”为原则,少用椒、葱、薤、蒜,多吃芝麻、糯米、甘蔗、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
如果兼有纳差或咳嗽者可吃一些山药、白果、核桃、杏仁、茯苓等健脾益肺之品;气短易感冒者可选用太子参、黄芪等补气扶正之品;口干明显,干咳无痰者可选麦冬、天冬、玉竹等甘润之品。一些中老年人,讲究“贴秋膘”,不过,建议大家不要急着贴秋膘。因为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从炎热的夏季调整过来。
这一时期,应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同时,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发胖,甚至易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
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益肾养肝多吃咸
处暑节气,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饮食上宜适量增加咸味食物如荸荠、沙葛、粉葛等。
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润的食物外,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吃粥补充水分与润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营养学家说,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如果再多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专家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处暑吃“三果”
梨: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梨还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
枇杷:中医认为枇杷味甘酸,性凉,有清肺润肺、止咳、止渴、润五脏之功效。一般人吃枇杷,会去皮,其实,枇杷皮富含类胡萝卜素,比果肉高数倍,类胡萝卜素是枇杷果中维生素A的主要贡献者,对视力很好。建议吃枇杷时,先用盐水泡一小会儿,然后连皮带肉一起吃下去。
蜜橘:蜜橘具有润肺、止咳、化痰、健脾、顺气、止渴的药效。与银耳合用具有养阴润肤、美容嫩肤之功用。这段时间可以定期炖一锅蜜橘银耳粥,可以滋养皮肤,润肺止咳。
处暑养生餐
1、冰糖莲子羹
原料:莲子2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取干莲子,冷水浸泡,去除内心,倒入锅内,小火炖煮,至莲子熟软时,加入冰糖调味,即成。可当甜点食。
功效:益心安神、滋阴润肺。
2、三鲜丝瓜
原料:鲜嫩丝瓜250克,西红柿100克,嫩毛豆50克,精制植物油、葱花、姜末、精盐、鸡精、淀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丝瓜去外皮,洗净,切成3厘米的长条。西红柿用清水反复洗净后连皮切成薄片。嫩毛豆用清水洗净后盛入碗中备用。炒锅置火上,放植物油,油至六成熟时,放入丝瓜,翻炒片刻,加清汤适量,放入毛豆米、西红柿片,加葱花、姜末,大火烧沸,焖10分钟,加精盐、鸡精炒匀,用淀粉勾芡,淋入香油即成。
功效:清心除烦、凉血解毒、止渴。
3、木耳炒猪肚
原料:黑木耳25克,猪肚250克,青蒜50克,精制植物油、酱油、精盐、白糖、陈醋、姜末、鸡精、淀粉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切成小片,猪肚切成薄片。姜末放入热油锅中,炸香后投入木耳、猪肚片和青蒜翻炒后,烹入料酒,加白糖、精盐、酱油和适量清水,煮沸后,用淀粉勾芡,打散入鸡精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补虚益气。适用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胃炎、胃下垂。
养阴润燥饮“三汤”
1、贝母秋梨汤——化痰止咳
材料:川贝母粉3克,鸭梨1个,冰糖10克。
做法:将鸭梨洗净从上三分之一处切开,挖去梨核,使梨呈内空的小碗型,放入蒸碗;把川贝母粉倒入梨中;把梨上部盖好,用牙签固定,在蒸碗中加入少许水和冰糖,隔水蒸约40分钟即可。
用法:吃梨喝汤,每日1次。
功效:润燥化痰、清肺止咳。
宜:适合反复咳嗽、久咳不止、肺燥咳嗽有痰或痰少黏滞、气喘者。
忌:阳虚、脾胃虚寒、有寒痰、湿痰者慎用。
2、五汁饮——润肺生津
原料:梨1000g,鲜藕500g,鲜麦冬100g,荸荠500g,鲜芦根100g。
做法:(1)把原料洗净,梨和鲜藕切成块;(2)梨、荸荠和藕先榨成汁,然后取麦冬和鲜芦根煮水;(3)将鲜芦根和麦冬煮好的约50毫升左右的水和水果的鲜榨汁混合在一起,甘美的五汁饮就做好了。
用法:每日一杯,连用一周。
功效:甘寒救液,润肺生津,缓解口渴咽干症状。
禁忌:五汁饮中梨的含糖量很高,如果有糖尿病的病人,可以把梨去掉,变成四汁饮。
3、杏梨汤——润肺止咳
材料:苦杏仁10克,大鸭梨1个,冰糖20克。
做法:(1)鸭梨洗净,不去皮,只去核,切块。(2)苦杏仁、梨块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30分钟,放入冰糖,继续煮10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1剂,可分数次饮服。
功效:润肺止咳。
宜:适合肺燥、肺热所致的咳嗽痰少而黏、咳痰不爽、口鼻咽喉干燥、口渴者。
忌:寒咳、虚咳者及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宜。(注意,苦杏仁有小毒,一次用量不宜超过10粒,务必煮熟后食用。)
二、起居养生
多睡一小时
入秋后,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基本上“阴阳相当昼夜均”。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俗称的“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应比夏季多睡1个小时。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有利于缓解“秋乏”。
专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适量的、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护理好脐部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或呕吐。
通风透气,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此时应及时增减衣服。
同时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室内还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秋季养生小常识之“春捂秋冻”,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还是要注意适时增加衣服。
三、运动养生
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对人体安然度过夏天有帮助。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出汗而损伤阳气。
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的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刚吃完饭并不适合剧烈运动,不适合快走,但不意味着连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门散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在于让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会看电视、看电脑、看手机等等,而脑力活动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饭后两小时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运动,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四、情志养生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做练习书法、听音乐、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