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己,太阳达黄经180°,今年的9月23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中医常说“夏季过后无病三分虚”。因此,秋分过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节。那么秋分时节如何养生呢?
一、养生分寒热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对于表现为平素较他人更怕冷、手脚凉、喜热饮者,不要刻意“春捂秋冻”,而应注意随时避风寒,尤其不适合穿着暴露颈、肩、腰、脐、脚踝的服装;要保持心情开朗,心态积极,加强行动力和执行力;运动适宜选择慢跑、舞蹈、太极等能够调动热量、加速循环代谢的运动,但不宜运动过量或者强度太大;饮食忌荤腥、冰冷食物及饮料,宜选择温阳养阴之品,但不宜温补太过。慎用热药和辛辣食品。
对于表现为平素较他人更怕热、易急躁、喜冷饮者,应注意养护阴精、固护阴液。首先要戒烟、戒酒、戒辛辣饮食;其次要改变操心过劳的思维模式和急躁、争强好胜的性情,放下心事,减少纠结,开阔心胸,调试自己,放慢节奏,避免着急上“火”,火由心生。
二、润燥分温凉
秋季,天气转凉,雨水稀少,空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
温燥:多发生于初秋天气尚热之时,除上述干燥症状外,还可见烦渴、咳嗽、喉痛、失音、眼赤肿痛、大便不通等症。梨对温燥所引起的各种秋燥症状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梨生吃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又可滋五脏之阴。李时珍说,梨能“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初秋时节,如能每日坚持吃1-2个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秋燥。由于梨性寒凉,秋分之后用梨不宜过多,否则伤阳太过冬易生病。
凉燥:多开始于秋分之后,通常伴有恶寒无汗、鼻塞、干咳痰清等症。对于凉燥,建议可食用白萝卜。中医认为,白萝卜性温,微辣,多汁,可行气润燥。所以,秋分后白萝卜是克制深秋“凉燥”的有效蔬果之一。除了白萝卜外,菠菜、山药在防治“凉燥”上,同样具有良好的功效。这些食物可在寒露之后多多进食,以远离寒燥侵扰。
三、起居要守时
从秋分开始,天气逐渐变得昼短夜长,此时应适当调整“生物钟”,将夏天晚睡早起的作息时间调整为早睡早起。有条件的人,可以将晚上入睡时间调整在21:00-22:00,晨醒时间调整为5:00-5:30。
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不宜“起早”,肝病、肾病、胃病患者莫要“贪黑”,切忌过劳。
四、精神调摄佳
秋分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萧瑟之景,草木枯萎,花叶凋落,人也与自然相应,容易情绪低落,悲忧伤感。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胸怀豁达,宁神定志,收敛神气。以此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人在笑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五、饮食润且酸
饮食上注意预防秋燥,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适宜多吃。
根据秋季“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适当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但注意不要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进补也不可太过,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会增加机体负担。比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能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还会引起发胖。此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六、养胃吃南瓜
秋分节气过后,气候渐凉,是胃病多发时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是秋季暖胃护胃佳品。南瓜中含有丰富的果胶成分,有助于保护胃部不受刺激。早餐煮粥时放几块南瓜或在晚餐上加一道南瓜粉丝汤,简单方便,营养美味。
七、三果益身心
柑橘:柑橘性温、味甘,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之功效。
苹果:苹果性平、味甘,是健脾开胃的良品。粗纤维含量高的苹果含有苹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柿子:柿子性寒,味甘、涩,鲜柿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仅次于柑橘,而高于梨和苹果(有胃病者要少吃)。
八、进补需有度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在正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秋分时节进补,不可太过,要适量。忌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忌慕名进补,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血压升高等。
秋分节气养生中要注重对肺脾肾三脏养护。党参、芡实、白术、苍术、茯苓能补脾祛湿止泻;芡实还可防病延年;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固涩止带,养心安神;莲子和人参黄芪大枣茯苓同用,可补脾益气;莲子、芡实、酸枣仁、五味子有益肾气,宁心安神治失眠;百合性偏凉,胃肠功能差者应少吃。
另外,秋季进补也不可乱补,无病就不需要进补,进补时需要对症服药或者咨询专业医师,否则将适得其反。
九、秋天宜登山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十、运动要三防
防受凉感冒。锻炼时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防运动损伤。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在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