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今天10月8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乃“露气寒冷凝结”之意,意思是气温会比白露时节更低,地面露水即将凝结成霜。随着寒气的增长,万物逐渐凋落,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天气逐渐转冷。此时稍不注意,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罹患各种疾病。此时要注意几点养生调理的方式,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寒露脚不应露
寒露一词,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标志着气候将向寒冷过渡。寒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此时早晚应及时添加衣物,特别是要注意脚部的保暖,正所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中医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此时要注意避免脚部受寒。足部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所经之处,若脚部受寒,寒邪循经侵入人体,影响其脾胃、肝胆、肾及膀胱等脏腑功能。此外,还应该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这不但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而且还能缓解疲劳,有助于睡眠。
二、多食滋阴之品
寒露时节正当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当燥邪之气侵袭人体时,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容易出现诸如舌燥咽干、咳嗽少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等秋燥症状。此时宜多食滋阴润燥、养阴润肺之品,如蜂蜜、芝麻、糯米、百合、番茄、梨、香蕉等。此外,还应少食油腻厚味及辛辣之物,如辣椒、花椒、桂皮、酒等。因为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更因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饮水以温热为佳。
三、注重调畅情志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指的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伤人体的正气,同时也应该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津。所以,在寒露之后,应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调节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由盛转衰,不免让人触景生情,勾起人们心底忧郁的心绪,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凄凉垂暮之感更胜,此时情绪调养十分重要,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安宁平静的心情,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
四、运动须有讲究
寒露节气后,运动方面也要有所调整,可以选择慢跑、登山、散步等形式,但运动时间不宜太早,这是因为晨起气温太低,身体素质较弱者容易感受寒邪。同时不论何种运动,都不宜过量,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应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阴液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否则会伤阴损阳。若遇到阴雨天气时,可选择在室内运动,不可冒雨涉水,以免感受寒湿。
五、寒露注重三防
1、防湿寒之气
寒露节气,湿寒之气愈加明显,所以说人们养生的重点便应是做好防寒邪之气的事项。其中,很多疾病高发也和感染湿寒之气有重要的联系。
另外,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秋季宜养阴,当气候逐渐变冷时,人体内的阳气逐渐收敛,阴精潜藏在体内,所以说此时一定要注重养阴精。
有句老话说的好:“湿气是万病之源”,很多疾病的产生都和人体内的湿寒之气有重要的联系,正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其中人体内的湿气逐步加重,便易诱发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等一系列严重损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
谚语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人们的脚部是寒气入体的重要部位,因此在寒露节气中,一定要做好脚部的保暖防寒事项,不要再继续光脚走在地板上或者穿凉拖鞋了。而是应该根据气温及时的增添衣服,以防止“冻”出病来。尤其是本身抵抗能力较弱、中老年人群,一定要做好防湿寒之气的保健事项,以防止旧病的复发或者感染新的疾病。
2、防干燥
寒露节气当令,其中“燥”便是最大的一个特点,而中医认为,燥易伤身,其中对肺、胃所造成的损害是最为严重的。并且,寒露节气中,人们身体中的汗液蒸发的速度会更快,肌肤也会因为缺水而变得干燥、脱皮。那么,在寒露节气中人们一定要做好防燥、养阴的事项。
而燥邪之气对人体内的津液造成的损害更是极其严重的,其中,肺部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并且开窍于鼻,同时生理性属于恶燥喜润,因此如果燥邪之气从口鼻进入到人体内,便会对肺部造成诸多不良的损伤。
并且,寒露节气中,外界环境中的阳气不断减弱,人体内的阴气也逐渐增长,早晚的温差更是增大,所以人的呼吸道很容易受到寒冷之气的刺激而产生不良的损伤,此外再加上天气愈加干燥,所以呼吸道粘膜的防御能力逐步降低,外界的一些病菌物质都会乘虚而入,进而诱发呼吸道疾病的产生。
人的呼吸道很容易受到寒冷之气的刺激而产生不良的损伤,对于本身就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在寒露节气中的病理现象会更加敏感,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3、防情绪浮躁
寒露节气,天地萧索,叶落风起,人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而产生烦躁、压抑等心浮气躁症状,于是陷入愁秋伤悲等状态,尤其是身临萧瑟秋风、花木凋零等情境之中。
因此,在寒露节气中的人一定要注重情绪养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个良好乐观的情绪,如果遇到烦心事,需要及时的调适好。
当郁结难梳的时候,不妨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出门运动、登山郊游,既增强了生活情趣、怡情养生,同时还能在运动的过程中增强人体的呼吸以及血液循环功能,对于强身健体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防颈寒护好腰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穿高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一条得体的围巾、丝巾或者披肩,也能帮助保暖。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注意动作要慢。
日常还以经常用双手搓腰,这个动作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七、搓大椎弹中指
寒露时节感冒多发,要养成习惯,出门前用手掌搓热大椎穴。大椎属督脉,督脉总领一身阳气,搓热大椎可以提升阳气,使阳气固卫体表,收缩毛孔,防止感冒。
寒露以后,气血流注心包经,这时应抓紧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冬天手脚冰凉的状况会得到改善。每天中午弹中指,反复100遍,可以疏通心包经,增强心阳,起到强心护心的作用。
八、寒露之小食疗
1、用于秋季的睡眠障碍,可用百合、五味子各6克,水煮代茶饮;
2、用于秋季的干咳、咽喉干燥,可用百合、沙参各6克,梨皮一个,水煮代茶饮;
3、用于秋季皮肤干燥不适,可用银耳、百合、山药、大枣,煎汤后,放蜂蜜一勺,代茶饮;
4、用于秋季皮肤及毛发干燥、大便干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可用黑芝麻10克,炒香后,直接嚼食;
5、同时,如苔厚痰多而咳嗽者,可食白萝卜、荸荠,也可生用榨汁服,效果更佳;平素阳气虚弱者,用清热润燥的方法时,可放两片生姜同煮。
九、寒露养生药膳
1、桂花糯米藕
材料:莲藕2节,糯米200克。桂花酱、蜂蜜各适量。
做法:糯米洗净,用水浸泡一夜。莲藕去外皮,洗净,距一头2厘米处切开,藕节作盖子。将糯米灌入藕孔,至八九成满,盖上盖子,用牙签扎牢。把莲藕放入锅中,倒入水没过莲藕,大火烧开,改小火煮1小时。取出莲藕,晾凉,放入冰箱冷藏2小时后取出,切片,码盘。桂花酱加蜂蜜调成汁,浇在糯米藕片上即成。
功效:糯米藕可健脾益气、滋阴养血,是温和补益的佳品,搭配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的桂花,适合体虚乏力、脾胃不和、胃寒胃痛、咳嗽痰多者食用。桂花性味辛温,适合寒冷时食用,且秋季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此时饮用桂花茶或桂花酒皆宜。秋季食用此菜,还能起到润燥护肤、扶正辟秽、预防肠胃疾病的作用。
2、番茄牛肉汤
材料:酱牛肉50克,番茄1个,葱花、香菜各少许。番茄酱20克,白糖、淀粉、盐、胡椒粉各适量。
做法:酱牛肉切成薄片;番茄切大块;香菜洗净,切小段。锅中倒入少许油烧热,下葱花炝锅,倒入番茄酱,炒出香味,加水煮沸,放入番茄、牛肉略煮,加白糖、盐、胡椒粉调味,勾芡后盛入汤碗,撒上香菜段即成。
功效:牛肉是健脾益胃、养血生肌、益气壮骨的理想食物,秋冬食用能御寒暖身、强壮体魄,适合体虚乏力、贫血瘦弱、形寒肢冷、筋骨不健者。番茄可化解牛肉的油腻感,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并能补充多种维生素,使营养更均衡。温热的汤饮既能补水润燥,又能促进消化,特别适合秋冬补益。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