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生活 >> 正文

节气养生篇——立冬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5日

2aa7e90738154cb5a8b367141f68d504.jpg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今年11月7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

立冬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季的开始。《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是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立冬时节养生保健要注意以下原则,有助大家健康过冬。

一、饮食宜御寒滋补

648f39170e9543b883bc0060ce12449f.jpg

饮食调养要遵循冬季气候特点来调节。冬季为肾经所主,主封藏,主咸。冬季饮食以保温御寒、滋补、防燥为主,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等益肾养精的食物,多食山药粥、板栗粥、核桃百合燕麦粥等养生粥。

入冬以后,天气逐渐寒冷,且我国北方地区天气干燥,应增加食物热量,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少食生冷、燥热之品,少吃葱、辣椒、韭菜等辛辣之物,以免导致便秘、鼻衄等。可多吃大枣、芝麻、干姜、红糖等温中散寒的食物;多吃萝卜、梨、苹果、柿子等润燥食品,还要注意多喝水,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冬季进补宜根据地域及个体体质差异选择食物,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宜进补牛、羊肉等温补之品;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应进补甘温之品,如鸡、鸭、鱼类;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高原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为宜。

二、起居宜早睡晚起

3f6041df1138440a8710161cfa540cd8.jpg

冬季起居养生重“养藏”,冬季万物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沉潜含藏。因此,冬季调养着眼“闭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立冬作息强调早睡晚起,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调整作息,每天要保证7-8个小时睡眠时间。冬季白天短,白昼为阳,夜晚长,夜晚为阴。早睡有利于阳气潜藏,迟起则利于阴精蓄积。同时要注意身体保暖,衣着适当,以免阳气外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有早晨、中午、傍晚三时劳作歇息的规律,凌晨四点是一天中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血压、体温较低,血液流动变慢,血液浓度和黏稠度最高,最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尤其是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应该引起注意。

三、运动轻缓忌剧烈

3251becdab574809ae01e30807af3996.jpg

“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故立冬后运动时间应在早晨待阳光出现以后,以保持人体的体温及正气。夜为冬,冬主藏,晚饭后不宜外出。宜选择轻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为度。汗多泄气,剧烈运动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故冬季应忌剧烈运动。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剧烈运动,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

有些老人有冬泳健身的习惯,冬泳并不是十分健康、安全的运动。冬泳暴露皮肤过多,使阳气散发,伤阳气,而且冬泳运动剧烈,氧气消耗大,对心肺功能要求高,稍有不慎可能出现意外等,所以不鼓励普通人尝试。

四、情绪宜平和畅达

d4ce62c0c78347719b73d0260afbf924.jpg

冬“藏”即神藏于内,力求精神安宁,含而不露,少私寡欲,避免烦扰妄动,使阳气得以潜藏。遇事节怒,宠辱不惊。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修身养性的活动,如听音乐、养花、郊游等愉悦身心。

冬季万物凋零,且光照时间短,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这类人群可以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内出门晒晒太阳,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或者与友人倾诉消除烦闷和低落的情绪。切忌情绪激动,尤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要注意保持情绪平和。

五、七大器官不可冻

b185e41145db45b7a19c9c86ba7a6921.jpg

1、血管—变脆:血管就像橡皮水管,每到天冷时就会变脆,如果水压增大,就容易裂开。寒冷刺激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尤其是血管弹性较差的中老年人,要格外注意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

2、心脏—累坏:心脏就像人体的发电机,到了冬天,为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常常处于超负荷状态。更严重的时候,冠脉痉挛还会引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堵塞,造成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

3、肺—易感: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都要经过“肺”进入体内,此时不加以保护,不仅会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积极补充水分有助于养肺,大家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从杯口缓缓深吸水蒸气,每次可做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

4、胃—怕硬:天气变冷,胃本身也会有些倦怠,如果食用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会给胃带来额外的负担。冬季要多吃温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尽量做到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内不吃东西,让胃可以劳逸结合。

5、鼻子—干燥:冬天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其黏液分泌减少,鼻子的“屏风”作用也容易变差,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每天坚持按摩鼻翼,可提高鼻子的耐寒能力。建议大家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晨起、晚睡前各一次。

6、耳朵—怕冻:耳朵是五官中最“怕冷”的器官,如果耳朵暴露在外,甚至会有“冻得头疼”的感觉。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外出时带上耳罩,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耳朵受冻后,不宜热水热物敷贴,这样会导致症状加重。

7、前列腺—“感冒”:前列腺是男性的“娇嫩”器官,受凉是诱发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因此,男性要格外注意小腹部及后腰部的保暖,切忌憋尿。并吃一些对前列腺有益处的食物,比如白瓜子、西红柿、苹果等。

六、立冬应该怎么补

75f849b1d0d045429529792dbd6c653c.jpg

1、咸味入肾补益阴血: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2、进补前先引补: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生姜炖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

3、多温热少寒凉:天冷的时候,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入,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韭菜、南瓜、生姜、牛肉、羊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

4、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的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于新鲜水果和蔬菜。此外,冬天多吃点辣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进食欲。

七、冬令补肾宜艾灸

a1f379b24098462e820829a95eabc8e4.jpg

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只有肾阳充沛、肾气健旺,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扶养肾气贵在温补,温补者,莫过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祛除寒湿,调和气血,抵御即将到来的冬季寒气。

1、灸神阙:

本穴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功效。

取穴方法: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2、灸大椎: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又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故能振奋一身阳气。

取穴方法:在后正中线上,在第7颈椎棘突下。

3、命门穴:

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本穴有“补肾壮阳、强健腰膝”的功效。

取穴方法:在后正中线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

注:每穴可用艾条悬灸5-10分钟,至皮肤微微发红发热即可。

八、膏方防病又保健

e4bdccf911d046448d97bf9730a99ca3.jpg

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冬季除了做好日常保健外,适量进补、调理身体尤其重要。冬令进补,可以选择食补,亦可选择药补。药补可用膏方,可以调和气血、阴阳,兼具治疗和进补的作用,帮助人们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起到预防、保健养生的作用,尤其适合亚健康人群,对大病后、慢性病患者具有调补、滋养的功能。中医膏方并非人人适用,讲究辨证开方,一人一方,万人不重方,所以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把脉开膏方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九、食疗药膳试一试

1、当归生姜羊肉汤

d279ec2221414571b25e1bcba1df26be.jpg

材料:羊肉250克,当归15克,生姜30克。

制作方法:羊肉洗净、切块,用开水淖过后沥干水;当归、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生姜切片。将生姜下锅略炒片刻,再倒入羊肉炒至血水干,铲起,与当归一同放入砂煲内,加开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3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温中补血、调经散寒。其中,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羊肉温补填精。

适应人群:女性血虚寒凝致月经不调,包括月经推迟、月经量少、闭经、痛经、经期头痛等;子宫发育不良、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产后腹痛、头晕等;男性阳痿、寒疝、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尤其适合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小便清长、怕冷的人群。

2、太子参炖鸡汤

bdd4079876f74500899cf44784da8341.jpg

材料:太子参15克,鸡250克、盐、葱、姜、料酒适量。

制作方法:将鸡切块,在沸水中焯后,将水倒掉。将鸡与太子参一起,放入葱、姜、料酒,加清水炖约2个小时,至熟透后加入盐稍煮几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补虚,温中益气。特别适于秋冬女性进补,调养产后虚弱等。

适合人群:体虚或产后虚弱的女性。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