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亚岁、如正、履长节、消寒节等。据史料记载,周代时曾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武帝时实施夏历,遂将冬至定为“冬节”。宋代诗人陆游《辛酉冬至》诗说:“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把冬至看作“增年”之节日,足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各地在冬至时也有不同的饮食习俗,老北京过去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河南人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相传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福建有“冬至暝搓丸”的习俗;而台湾至今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一、冬季起居,宜早睡晚起
冬季起居养生以敛阳养阴为根本,《黄帝内经》中指出,冬日养生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可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调整作息,每天要保证7-8个小时睡眠时间。冬季白天短,夜晚长,早睡有利于阳气潜藏,迟起则利于阴精蓄积。
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冬至是一阳初生的重要时刻,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中医养生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需要小心保护,精心调养。冬至时节睡好“子午觉”不但有助于一天之中阴阳之气的更替,更有助于一年之中阳气的生长,以期下一年的阳气充足,少生疾病。另外要注意身体保暖,衣着适当,以免阳气外泄。
二、冬至补益,宜选用温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冬至过后便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养生“冬藏”,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食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至以后“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滋补功效,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养生专家建议,冬令进补不能忘记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等各方面的平衡。冬至饮食宜注意以下几点:
1、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
2、饮食宜清淡,少吃肥腻,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3、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可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以保护脾肾。
4、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5、吃饭宜少量多餐。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此外,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不少人减少了户外活动,因此,在三餐搭配上,应在早餐时吃饱、吃好,晚上适当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宜过量。
三、冬至情志,宜静神少虑
冬季初生的阳气像新生的草木一样,易于受伤。冬至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凡事有度,过之必受伤害。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四、冬至运动,宜微微出汗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升发阳气则会耗散元气,反而不符合冬季蛰藏的养生之道。冬至运动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运动时全身微微汗出即可,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平和的运动都是此时养生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剧烈运动,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
运动前可先做一些热身运动,冬天天气寒冷,气血相对凝滞,所以热身运动非常重要。运动要适当与适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选择运动的幅度、运动的时间,掌握一个度。
运动着装要适宜,着装应轻便、宽松、暖和,开始时衣服可穿多点,待身体发热出汗后,可脱去一些厚衣服,活动后要及时加衣,避免感冒、冻伤。
五、冬至养生,宜激发阳气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按摩命门穴、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一)按摩命门穴
穴位:命门穴位于督脉之上,在肚脐相对的腰椎棘突间,即第二与第三腰椎棘突间。
方法:两掌重叠,按放于命门穴处,两掌同步上下摩擦命门穴区域,使该区域发生温热感为佳。每天做1~2次,每次至少10分钟。
功效:按摩此处能够疏通经络、激发命门之火,命火足则全身得以温煦。
(二)艾灸神阙穴
穴位: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
方法: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功效: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六、推荐食物
“气始于冬至,当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冬至节气人们的饮食及药物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用药原则应遵循:多补少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掌握时令,观察规律;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做到药食并举,因势利导,利于保证来年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羊肉:性温,具有补中益气、温中健脾、补肝明目的功效。对于气血亏虚,肾亏阳痿或者是脘腹冷痛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干贝: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
鲈鱼:又称鲈子鱼。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
栗子: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
山药: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年女性肾虚之人,食之最宜。
黑芝麻:性平,味甘,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核桃:性温,味甘,有补肾、固精强腰、温肺定喘、润肠通便之功效。
梨:冬季水果中的首选,有润喉生津、润肺止咳、滋养肠胃等功效。
七、养生食谱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冬至养生食谱推荐:
(一)羊肉炖白萝卜
食材: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二)姜汁牛肉饭
食材:鲜牛肉100克,姜汁5克,粳米500克,酱油、花生油各适量。
做法:将鲜牛肉切碎,剁成肉糜状,放碟上,然后加姜汁,拌匀后加酱油、花生油再拌。把粳米淘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如常法煮饭,待锅中水分将干时,将牛肉倒入米饭,约蒸15分钟,待牛肉蒸熟即成。
功效:有益气和胃,补肾健脾的功效。
(三)银耳罗汉果煲鸡汤
食材:银耳40克,鸡1只,罗汉果4个,南杏少许,红萝卜200克,姜2片,盐适量。
做法:将银耳洗净,用清水浸透;鸡剥好,去内脏,焯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红萝卜去皮,切厚块。加适量清水入汤煲煲开后,放入鸡、罗汉果、南杏、银耳、红萝卜及姜,煲开后,改用慢火继续煲约3小时左右,加入调味料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温中益气,补精添髓。
(四)复元粥
食材:怀山药50克,肉苁蓉20克,菟丝子10克,核桃仁2个,瘦羊肉500克,羊脊骨1具,粳米100克,葱白3根,生姜、花椒、大茴香、黄酒、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羊脊骨剁成数段,用清水洗净。羊肉洗净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切成5厘米长的条块。把山药、肉苁蓉、菟丝子、核桃仁分别洗净,一起装入纱布袋内系好。生姜、葱白拍碎。把粳米淘净,连同羊脊骨、羊肉块、药袋、生姜、葱白一起放入沙锅内,注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再放入花椒、大茴香、黄酒,用小火炖至米烂粥稠为止。食用前可用胡椒粉、精盐、味精调味。
功效:有温补肾阳之功效。
(五)九仙糕
食材:莲子、山药、白茯苓、薏苡仁、芡实各15克,炒麦芽、炒白扁豆各9克,陈皮6克,白糖150克,糯米粉1000克。
做法:将莲子用温水泡后去皮、心,然后将山药、茯苓、薏苡仁、麦芽、白扁豆、芡实、陈皮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烧沸后转小火煮30分钟,去渣留汁。把糯米粉、白糖放入盆内,加药汁揉成面团,做成糕,上笼蒸30分钟即成。
功效:有补虚损、健脾胃之功效。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