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生活 >> 正文

节气养生篇——小寒

发布时间:2022年1月5日

7a96d19de55741a38afcfcb17a21c735.jpeg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一、小寒起居——御寒保暖

俗话说,“大寒小寒,冷成一团”,从小寒到大寒,这段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这个时候在生活起居上一定要注意御寒保暖。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关节、颈椎,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这个时候保暖就非常重要了,尤其是肩颈部、脚部等容易受凉的部位。在出门的时候要多穿一些,即使在户外待的时间短,也要注意带着口罩、帽子和手套。

451ebeb39c1647e0a0c91d4cf41e5fb6.jpg

冬季起居养生以敛阳养阴为根本,《黄帝内经》中指出,冬日养生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可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调整作息,冬季白天短,夜晚长,早睡有利于阳气潜藏,晚起则利于阴精蓄积。睡眠是养护肾脏的重要一环,尤其要睡好“子午觉”。中医所说的“子午觉”,即每天子时(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及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养肾最需要睡觉的时段。“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即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中午12点左右,外界阳气最盛,此时午睡可养肾中阳气;夜半12点左右,外界阴气最盛,睡眠可养肾中阴气。

二、小寒饮食——减甘增苦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0291744b760e4209b2231b074709dc55.jpg

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还叫做七宝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各个地区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三、小寒情志——静神少虑

小寒养生,还要在精神上静神少虑、畅达乐观,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四、小寒运动——适当锻炼

民间有“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的说法,这也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善于养生的人,在小寒节气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经活络、畅通气脉、增强抵抗力之功效。比如太极拳、散步、慢跑、跳绳、踢毽、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但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注重科学的锻炼方法,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剧烈运动,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

c79b56a0cfb345f59c4f7491bfaebd74.jpg

运动前可先做一些热身运动,冬天天气寒冷,气血相对凝滞,所以热身运动非常重要。运动也要适度,循序渐进,莫要练到大汗淋漓;衣着以保温、质轻、柔软、合体为主,且要注意防寒保暖。

五、小寒保健——“一拍、二摩、三暖”

进入小寒,就几乎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们要采取一些措施抵御寒冷,保暖健身。下面的“一拍、二摩、三暖”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御寒保暖、祛病健身的目的,顺利度过难挨的冬天。

一拍:

拍打足三里穴,以中等速度稍用力,每日早晚各拍打300余下。接着稍用力分别拍打小腿各300余下。然后,拍打膝盖各300余下。再就是左右转膝各100余下。最后左腿向前跨一步,双手用力压膝盖,做100余下,换右腿同法操作。

二摩:

1.按摩涌泉穴

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佳。每天早晚搓揉100余下。接着搓揉各脚趾100余下。

2.按揉气冲穴

气冲穴(大腿根内侧)的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止,对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很有益处。

根据“动则生阳”的观点,通过按摩这两个穴位,可加强对手脚的锻炼,增强手脚的御寒功能。

三暖:即暖头、暖足、暖背。

1.暖头

人在静止状态下,当环境温度为15℃,人从头部散去占人体总产热的1/3热量,4℃时为1/2,-15℃时可达3/4。寒冷会使血管紧缩,全身肌肉紧张,引发头痛、偏头痛、伤风感冒、肠胃不适、失眠等症。“冬天戴棉帽,胜过穿棉袄”是很有道理的。

2.暖足

“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所以脚的温度最低,脚受凉可引起人体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行经腹痛。

3.暖背

人背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行之处。督脉为一身之阳经,太阳经在一身之表,风寒之邪气入侵肌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邪气极易经过人体背部入侵,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或者旧病复发加重。对老慢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老人而言,暖背尤为重要。如冬日晒太阳,应多晒背部;或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对暖背大有好处。

六、小寒调理——温补肾阳

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中医认为,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与冬令之气相应。小寒之时,应调养心肾,以保精养神。老祖宗早就说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肾的阳气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等疾病随之而生。可见,数九严冬若欲御寒,首当温补肾阳。

小寒时节虽说很适合滋补,但是补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并不是一味的大量吃滋补品效果就好,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的滋补品,并且用量上也要控制好。

七、推荐食物

羊肉:性温,具有补中益气、温中健脾、补肝明目的功效。对于气血亏虚,肾亏阳痿或者是脘腹冷痛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核桃:性温,味甘,有补肾、固精强腰、温肺定喘、润肠通便之功效。

栗子: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历来被誉为“肾之谷”,特别适合肾虚者。

山药: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年女性肾虚之人,食之最宜。

黑芝麻:性平,味甘,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八、养生食谱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寒养生食谱推荐:

a6c23262db5a40cda040024f90152c80.jpg

(一)当归生姜羊肉汤

食材: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食盐等调味品各适量。

做法:当归洗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生姜洗净,切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块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黄酒,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加入食盐等调味品食用。

功效:具有益气补血、温中祛寒的作用,适合阳虚、血虚体质者食用。

(二)栗子白菜

食材:栗子100克,白菜300克。猪油25克,酱油10克,精盐2克,料酒5克,味精2克,白糖5克,水淀粉10克,葱花2克,姜水少许,植物油适量。

做法:1.将大白菜去根去帮,一剖两半,切成7厘米长、1厘米宽的白菜条(菜根处要竖着切几刀使整个菜心相连)。每个栗子上用剪刀剪一个十字小口,放入锅内煮熟,捞出剥皮,栗仁一切两半。2.将植物油放入锅内,烧热,投入白菜稍炸一下捞出,控净油。3.猪油下锅,烧热,用葱花炝锅,下入高汤、酱油、料酒、味精、白糖、盐、白菜、栗子,烧开,转小火烧2-3分钟,栗子焖烂,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有健脾养胃、补肾壮腰、强筋活血等功效。

(三)山药羊肉汤

食材:羊肉500克,淮山药150克,姜、葱、胡椒、黄酒、食盐适量。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姜葱洗净用刀拍破备用;淮山药去皮洗净切块,与羊肉一起置于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将其它配料一同投入锅中,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烂即可食用。

功效:有补脾胃、益肺肾等功效。

(四)素炒三丝

食材:干冬菇1.5两,青椒2个,胡萝卜1根,植物油、白糖、黄酒、味精、盐、水淀粉、鲜汤、麻油。

做法:冬菇水发洗净,挤干水分,切成细条,胡萝卜、青椒洗净切丝。锅内放油烧热,将三丝入锅煸炒后,放黄酒、糖,再煸炒,然后加鲜汤、盐,待汤烧开后加味精,用淀粉勾芡,淋上麻油,盛入盘内即可。

功效:有健脾化滞、润燥等功效。

(五)核桃仁饼

食材:核桃仁60克,面粉110克,白糖30克,盐、油、水适量。

做法:面粉备好。把核桃仁放入微波炉,用大火加热1分钟取出来晾凉,把核桃仁切碎。放入面粉,白糖和盐。慢慢加水调成稀面糊,搁置5分钟。平底锅放入适量油,慢慢倒入面糊,3到4分钟翻过来再煎另一面,煎到两面金黄色。切成八块,放入盘中即可食用。

功效: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润肠等功效。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