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生活 >> 正文

节气养生篇——大寒

发布时间:2022年1月20日

06c8cf6b1c094dc4bdd1537d3fd2736b.jpeg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此节气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大寒三候为:“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这是说一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并且此时冰冻得最结实,冰冻的尺寸也最厚。我国古代一般是在小寒与大寒时取冰收藏,以备夏天之需。

一、大寒起居——早睡晚起

690818356aa84e15adfecf1ac7cd8312.jpg

大寒时节,应当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养精蓄锐。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此时正值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冬季,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时候。大寒养生要顺应冬季“藏”的原则,最简单的方法是早睡晚起,每天多睡1小时。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以养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从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上班族特别提倡早睡1小时。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不宜过早起床,晨练要推迟一些,最好待日出后再出门。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晨寒气生发,有时还有雾气,极易寒邪侵入,此时应尽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门,因为昼夜温差较大,人体容易受寒,引发疾病,应做好御寒保暖,重点部位是颈、腰、膝、双脚等。在出门的时候要多穿一些,即使在户外待的时间短,也要注意带着口罩、帽子和手套。

二、大寒饮食——减咸增苦

传统五行学说认为,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肾”是养生的基本认识,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可适当多吃。还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等,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发,可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但补的同时别忘了,中医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炖肉时不妨加几块萝卜,或搭配素炒萝卜丝、蒸萝卜糕等食用,可防止冬季进补太过造成的脾胃消化不良。

三、大寒情志——舒畅平和

大寒时节,我们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可使体内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尤其是老年人,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

四、大寒运动——适当锻炼

在大寒节气里,气候寒冷很容易感冒。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的说法,这也说明了冬季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大寒时节的运动应注意适宜、适度,同时室外活动不可太早,待日出后再进行为好。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注重科学的锻炼方法,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者,禁止剧烈运动,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冬季可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些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跳绳、踢毽子、打太极拳、做操等,既运动了肢体,也加强了气血循环运行,使气血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

9a2217f8b868461fab150932caa8874b.jpg

冬天户外气温比室内低,人的韧带弹性和关节柔韧性都没有之前的灵活,为避免造成运动损伤,运动前可先做一些热身运动。运动也要适度,莫要练到大汗淋漓;衣着以保温、质轻、柔软、合体为主,且要注意防寒保暖。

五、大寒保健——防“五寒”

1、防颈寒:

戴围巾穿立领装。冬天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肩部的肩井穴等。戴围巾穿立领装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2、防鼻寒:

晨起冷水搓鼻。天冷后 “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每天早晚用冷水搓鼻翼有利于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是防治鼻炎的好方法。

3、防肺寒:

喝热粥散寒。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疾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民间广为流传的“神仙粥”歌诀为:“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4、防腰寒:

双手搓腰暖肾阳。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早晚各做一次。

5、防脚寒:

常做足浴。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浴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在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足部皮肤皲裂者及足部外伤者均不宜足浴。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注意足部保暖。足浴过程中如出现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诊。

六、大寒饮食——适当温补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冬三月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的特性做准备。另外还要考虑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中医认为最寒冷的季节是阴邪最盛之时,人们要特别注意从日常饮食中多摄取一些温热食物,以此抗寒、保养阳气。常见的热性食物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温性食物有糯米、高粱、刀豆、荠菜、芦笋、生姜、葱、大蒜、大枣、桂圆、木瓜、樱桃、杏仁、羊肉、鸡肉、鳝鱼等。

七、推荐食物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历来被誉为“肾之谷”,特别适合肾虚者。

黑芝麻:性平,味甘,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的功效,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羊肉:性温,具有补中益气、温中健脾、补肝明目的功效。对于气血亏虚,肾亏阳痿或者脘腹冷痛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核桃: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固精强腰、温肺定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山药: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的功效外,还能益肾填精。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

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的功效。中年女性肾虚之人,食之最宜。

八、养生食谱

3ed6370f0b93463fa7c91505718fc613.jpg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寒养生食谱推荐:

(一)山药羊肉汤

食材:羊肉500克,淮山药150克,生姜、葱、胡椒、料酒、盐各适量。

做法:将羊肉切成片,淮山药去皮切片,生姜洗净后拍破,葱洗净待用。锅内放水,投入羊肉片,加生姜烧滚,捞出羊肉片待用。淮山药与羊肉片一起放入锅中,注入清水适量,加生姜、葱、胡椒、料酒,先用大火烧沸后,撇去浮沫,改小火炖至熟烂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补肾益气、滋阴祛寒、温胃、通便之功效。

(二)枸杞鸡肉汤

食材:母鸡1只,枸杞15克,桂圆肉15克,黑枣15克,莲子肉15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母鸡剖净,去内脏和鸡脚,洗净斩件。枸杞子、桂圆肉、黑枣、莲子肉洗净备用。然后把鸡肉、桂圆肉、黑枣、莲子肉一齐放入炖蛊内,加清水适量,用文火隔水炖2小时,放入枸杞子和冰糖适量,再炖3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有补益肝肾、温中益气之功效。

(三)姜汁牛肉饭

食材:牛肉150克,大米、姜汁适量,酱油、葱花、胡椒及植物油适量。

做法:选鲜嫩牛肉洗净,切碎,剁成肉糜状;生姜去皮洗净,榨取姜汁20-30滴,用姜汁、料酒、盐、糖、植物油等拌牛肉,腌好;粳米洗净,加清水适量,放人笼中武火蒸约40分钟,将米煮至起“饭眼”,水分将干时,将姜汁牛肉倒在饭面上,铺平,续蒸20分钟,文火焖透即可。

功效:有健脾益气之功效。

(四)糖醋胡萝卜丝

食材:胡萝卜250克,生姜、糖、醋、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胡萝卜洗净切丝,生姜切丝备用。炒锅烧热放油随即下姜丝,煸炒出香味倒入胡萝卜丝,煸炒2分钟后放醋、糖,继续煸炒至八成熟,加入盐,至菜熟后,入味精调味,盛盘即可食用

功效:有下气补中、利胸膈、调肠胃、安五脏之功效。

(五)核桃栗子羹

食材:核桃50克 ,栗子(鲜)200克,冰糖10克。

做法:将核桃去壳留仁,用小火炒香;栗子剥壳后用温水浸泡3小时,去皮后用小火炒香,切成两瓣;核桃仁和栗子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置旺火上烧沸,再改用小火煮1小时。把冰糖打碎成屑,放入锅内,加清水50毫升,置文火上熬成糖汁,将糖汁放入核桃栗子羹内,搅匀即成。

功效:有温肺补肾、养胃健脾之功效。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