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至,盛夏始。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上“日”下“者”,意在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被太阳所照耀。万物渐盛,暑气蒸腾。
今天就是小暑节气了,表示炎炎夏季正式开始了,各地也相继开启“烧烤”模式。小暑时节虽然还没到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但在民间,已经有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在此阶段,我们应当顺应天时,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因此养生的朋友要注意了解以下几点,健康度过炎热的夏季。
一、小暑起居——谨防阴暑伤
小暑时节炎热高温,起居劳作调护不当,常常容易中暑。暑邪之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是高温环境下中暑者,属“阳暑”,俗称“中暑”。与之相对的便是“阴暑”,“阴暑”是指因夏季天气炎热而吹风纳凉,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至暑热与风寒之邪趁虚侵袭而导致疾病。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老人、儿童、体弱及患有宿疾之人,常因抵抗力差,不耐寒热,易发此病,尤其需要重点防护。阴暑的症状与寒凉外感相关,常表现为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身重酸痛,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关节疼痛。
预防阴暑首先是防寒。夏日避暑切勿过度贪凉,不要在树荫底、屋檐下、过道里乘凉时间过长,空调房间温度不宜过低,睡眠时不要让电扇或空调风口对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饮进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寒邪直中。已患阴暑者可服藿香正气丸,能解暑化湿;胃肠受寒,可饮生姜红糖水温中和胃;关节冷痛可行关节热敷,适量饮用红酒、米酒以温经通络。若病情复杂,外寒内热或虚实夹杂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二、小暑饮食——调理防疰夏
小暑时节高温、潮湿多雨,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疰夏”,又名苦夏,是夏季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体质虚弱之人。夏日炎炎,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易致体内湿热过重,而体虚者脏腑功能较弱,脾胃、心肺一时无法调整适应,从而引起多系统功能紊乱,特别是消化道症状突出,常表现为倦怠疲乏,汗多身重,食欲不佳,形体消瘦,口粘口腻,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苔厚腻。其主要病机是湿热困阻,健运失司。
古人防治疰夏,常从饮食做起。因疰夏的发生与暑热天气及体质虚弱有关,不同体质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症状表现,故饮食调理也需因人而异。如脘腹胀满,口淡无味,大便溏薄,舌苔厚腻等湿重症状明显,可用藿香、苏叶、陈皮、山楂等煎汤内服,有芳香化湿,理气化浊功效。如口粘口苦,舌苔黄腻,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湿热症状突出,可用荷叶、薏仁、淡竹叶、白茅根等煎汤常饮,有清热利湿,消暑除烦功效。如疲乏倦怠,气短多汗,食欲不振,消瘦面黄等脾虚症状较重,可用黄芪、党参、淮山药、芡实、红枣、砂仁、陈皮等煲汤饮用,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虚效果。特别说明的是疰夏虽为暑热天气所致,但切忌盲目饮食,以冷攻热。因疰夏患者多为体质虚弱之人,受不了大寒冰镇之物,进食太多冰品,必然重创脾阳,造成寒湿内困而加重病情。
三、小暑情志——避暑养心神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暑易入心”,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切忌大悲大喜,恼怒忧郁,以免伤心伤身伤神。听慢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呼吸慢下来,让心脏得到休息。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四、小暑运动——和缓减汗出
小暑时期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机体能量消耗较大,特别是此时暑热较盛,人体容易出汗,稍一活动就全身湿透,人们往往会感觉疲倦乏力。中医认为,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若再行剧烈运动,则出汗更多,气随汗泄,更加耗损身体。因此,暑热天气因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出汗过多。
此时运动锻炼宜选择早晨或傍晚气温相对清凉之时,项目宜选较为和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慢跑等,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不超过1小时,晚上9时后也不宜再进行体育锻炼,以免过度兴奋影响睡眠。另外,运动出汗多可适当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水钠的丢失,运动后最好洗个温水澡,既可消除疲劳,又能使人舒服放松。但要注意的是运动后不可立即用冷水冲头浴身,以防寒湿伤人罹患感冒或关节疼痛。
五、小暑保健——小暑节气灸
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随着自然界气机的变化,人体内的气机也会发生变化,这时一些身体虚弱的人会生病或是陈年旧疾就易复发,此时是用艾灸调理是最好的时机,同时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时候,对于一些没有症状的朋友,此时是补气的最佳时机。小暑节气灸穴位推荐:关元、中脘、神阙、气海、命门,五个养生大穴,能起到保护元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1、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艾灸此穴,有清热解火、润肠通便、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2、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艾灸此穴能调理脾胃。
3、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又名脐中,是任脉上的要穴。艾灸神阙穴可以温中补虚、调和脾胃。
4、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艾灸此穴能调理痛经、补虚助眠等功效。
5、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艾灸此穴可以缓解很多阳虚的症状,比如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等等。
六、推荐食物
莲藕:性寒,味甘。生用,具有凉血、散淤之功,治热病烦渴、吐血、热淋等;熟用能益血、止泻,还能健脾、开胃。
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肺、肾经。具有补脾、益肺、养心、益肾和固肠等作用,莲子芯所含生物碱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
苦瓜:味苦,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解热除烦;熟食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
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肾、膀胱经。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等功效。适用于热盛伤津、暑热烦渴、小便晦气、喉痹、口疮等症。
绿豆:味甘、性凉,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等功效,用于暑热烦渴、丹毒、痈肿、水肿、泻痢、药食中毒等症,为民间常用清热解暑、解毒的食品及要药。
百合:味甘,微苦,微寒。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薏苡仁: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除弊等功效。夏天用薏米煮粥或作冷饮冰薏米,也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补剂。
七、养生食谱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暑养生食谱推荐:
(一)莲藕老鸭汤
食材:莲藕300克,鸭肉250克,精盐3克,沙参20克,百合20克,姜片10克,葱段10克,适量。
做法:藕洗净,刮去外皮,切成块状。鸭肉切成块,水焯。沙参、百合用水浸泡,换水两遍。将藕、鸭肉、葱、姜、沙参、百合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开始煲,肉熟汤成,起锅放盐。
功效:具有清香开胃、益气养阴等功效。
(二)黄鳝小米山药粥
食材:黄鳝250克,小米100克,淮山药50克,生姜3片。
做法:上述材料洗净,黄鳝切成小段用生粉、酱油腌制片刻,锅内加水2500毫升,煮开后放入小米和淮山煮1小时后再放入黄鳝,滚15分钟后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益气健脾等功效。
(三)芡实百合南瓜煲
食材:鲜芡实100克,南瓜200克,新鲜百合2个。
做法:芡实提前浸泡2小时,南瓜去皮后切块备用,百合洗净。将芡实下锅开水煮透待用,再放新鲜百合、南瓜,煮熟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等功效。
(四)银花梨藕汤
食材:金银花15克,生梨250克,鲜藕2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梨、藕去皮,切片备用,金银花择净,水煮取汁,加入梨、藕煮熟后,白糖调服。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五)双冬枣仁茶
食材:天冬10克,麦冬10克,酸枣仁(微炒捣碎)10克,蜂蜜30克。
做法:将天冬、麦冬共制粗末,与酸枣仁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待温度合适后调入蜂蜜,代茶饮用。每晚1剂。
功效:具有养阴清热、宁心安神等功效。适应症:心悸而烦、失眠健忘、口苦咽干、耳鸣眩晕等。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