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生活 >> 正文

节气养生篇——小暑:防暑祛湿气,静心度苦夏,养阳除冬病

发布时间:2023年7月7日

69d977c4223442b3b857750de01f9171.png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今日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古人认为,炎热的夏季,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故有伏天、“热在三伏”之说,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而今年的三伏天,也即将在7月11日到来!

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想要平安度过“小暑+三伏天”,一定勿忘养心神、祛暑湿;养生应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戒掉一些伤阳行为,谨记几个小暑养生要点。

一、小暑养生要点

(一)别睡太少

52d124fc61db42848cc82e7dc4ae3cca.png

夏季人们要顺应气候变化,最佳的状态应该是晚睡早起。不过,此时因为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加之天气炎热,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所以,小暑时您不妨每天来一个30分钟左右的午睡。虽时间短暂,但有助于改善脑部供血系统的功能、增强体力、消除疲劳。

(二)别穿太凉

cdf6e8fdd2ae4d6287a0fe4ff52d4ed4.jpeg

暑天给人的感觉首先就是热,热则容易贪凉。经常在有空调的环境下办公学习,虽然中暑的病人少了,但受外寒的人增多了。所以,小暑节气一定要着装适宜,不宜穿得过于单薄、“过于风凉”,应避免空调直吹,在打开了冷气的室内要外搭披肩。即使在炎热的时候需要外出,我们也不能穿得过少、甚至“袒胸露乳”“赤膊上阵”,这既有碍观瞻,也不利于健康,因为在气温接近或超过37℃时,赤膊会使皮肤的散热功能减弱,反而是穿着吸汗透气的衣服可以阻隔日光暴晒,使体感温度更低。

(三)别吃太好

9163856ef89045d0a858e0bb2850cde2.jpeg

骄阳似火,在气温不断飙升的三伏天里,饮食宜清淡。饮食清淡并不是只能吃素,而是要做到荤素搭配。可进食鸭肉、鲫鱼、瘦肉、薏苡仁、银耳、蘑菇等。此外,还可多食西瓜、瓠瓜、丝瓜、冬瓜等解暑生津。

平时还可以多用莲子、芡实、荷叶、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等煲汤或煮粥,有化湿的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人体阳气外浮,脾胃阳气变弱,也是胃肠病高发期,清暑热可选择偏寒凉的食材,但尽量少吃冰镇过的食物。

(四)运动别过汗

3bc12836f42348d38656e597327f9509.jpeg

暑热伤津,所以夏季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活动量也应适当减少。一般来说,每天的运动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要多做些慢节奏的有氧运动。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盐分,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小暑节气,最好多进行室内运动,或在晨起及傍晚气温较低的时间外出活动,不要在阳光下运动,避免中暑。尤其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选择傍晚运动最为安全。

(五) 出行避暑湿

24f0120e5a9f41ca9359cce2df62116b.png

入伏以后,雷雨天气也越来越多了,暑湿并存,此时雨天较多,容易感受湿邪。因此,大家可以在天气较好的时候,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暴晒,以去潮,去湿。此外,由于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质座椅,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虽然表面看似干燥,但会向外散发潮湿之气,容易诱发痔疮和关节疾病,最好不要随意坐在上面。

二、小暑养生技巧

(一)补水降火

进入小暑后,除了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可以运用各种食疗药膳“补水降火、清暑益气”,可以制作并适当进食酸梅汤、薄菊翠衣清凉饮、绿豆汤、“三花茶”、荷叶粥等等。这里为大家介绍一款名为“乌梅白糖三豆饮”的饮品,可以解热、祛湿、防上火,供大家参考选用。

488a787106c64d82a65ba191d4a3f9cb.png

做法:取黑豆、红豆、绿豆各20克,药用乌梅5~10颗,白糖2勺,添水淹过豆子三个指节,用砂锅熬1.5~2小时。煮好了以后可以当饮料喝,但豆子要少吃,防止胀气。

注意:大便溏、纳呆、日排便次数多、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舌苔厚、风寒感冒等不适时,不适合用此饮品。

(二)穴位保健

1.涌泉:按摩涌泉可滋阴降火,缓解上火症状。涌泉位于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晨起和睡前用力按揉20~30次,效果更好。

6a606fcb9b104d12863273df479bcd06.png

2.极泉:炎热多汗容易让人心烦气躁,这个时候不妨按摩极泉穴,可以宽胸宁神、调和气血。极泉穴位于腋下,适度捏拿腋窝,每次按捏约3分钟。然后左手上举,右掌轻拍左腋下30~50次,再换左手拍打右腋下,重复5遍。

9f2c522e7a9145478672726118d576fe.png

3.阴陵泉:伏天气候潮湿闷热,湿邪经皮肤侵入人体。按摩阴陵泉有助加强脾胃运化、利水除湿、调理三焦,可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39ddbf4e9eba4311b4b0e58bfeab588e.png

三、小暑防病指南

(一)防中暑:对于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来说,应该多饮水,同时服少量仁丹、常喝绿豆汤等都可预防中暑。

(二)防慢性病:慢性病患者更应结合节气特点加以调护,防止旧病复发或加重,并防止夏季常见病的侵袭。

(三)防血管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加强室内通风,在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温。

(四)防心脏病:有心脏病史的人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贮备氧气袋,在自觉胸闷气短之时使用。

(五)防呼吸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应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必要时吸氧。

(六)防肠胃病:此节气要注意饮食的合理科学,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