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生活 >> 正文

节气养生篇——立秋:凉风渐起,暑热未消

发布时间:2023年8月8日

立秋立秋tyle="text-align: center;">  cf4a682a188140b28bdaf78f030e5d89.png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今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内敛,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暑热虽未减,但气温将逐渐转凉,正所谓“凉风渐起,暑热未消”。

一、立秋养生要点

(一)早卧早起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与夏季“夜卧早起”不同,立秋过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晚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早卧可顺应阳气进行收敛,早起则使肺气得以舒展,一敛一舒更有利于人体平衡。

(二)饮食调养

虽然此时湿热之气犹盛,但防秋燥的相关事宜也该着手准备了。《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西红柿、枇杷、柠檬等。而肺在五色里属白,立秋时,多食白色的食物也有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效,比如银耳、蜂蜜、白芝麻等。此外,“秋老虎”天气持续,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在防燥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暑清热。

(三)凉温调摄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有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应注意凉温调摄。俗话说道“春捂秋冻”,这个季节穿衣感到微凉是最好的状态,不必过早添衣,适度的冷感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不过,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昼夜之间温差增大,有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腰肌劳损、心脑血管疾病、面瘫等疾病的人群,还是要做好防寒工作。

(四)和缓运动

从中医上讲,秋天时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

(五)慎“贴秋膘”

“贴秋膘”是传统民俗之一,其本意是为了弥补身体因“苦夏”而造成的营养缺乏。彼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立秋称重后,发现瘦了当然需要“补”回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而如今,生活改变,营养过剩的人越来越多了,反而不宜像以往一样大鱼大肉地吃了。而且,整个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们为了补充水分而多食瓜果,这会造成夏末秋初之际,脾胃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更不适宜“大补”。所以,立秋进补,最好是“清补”,增加营养的同时,还避免了内湿积聚的问题。平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瘦肉、鱼、鸡、牛肉等。不过因为脾胃功能才开始恢复,进补需要审慎、适量。

(六)养肺养肝

1.养肺

119733b748bf4a7daf233b9045c0f3ee.png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立秋之后,天气就变得干燥,而天气干燥容易伤肺,肺气虚则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一般来说,秋季养肺,可多食莲藕、百合、杏仁、荸荠、蜂蜜、甘蔗、土豆、萝卜、山药、扁豆、枸杞、银耳、木耳、猪肉、鸭肉、柚子等润燥养阴之品,同时要少吃葱、蒜等辛味之品。

2.养肝

b398d40edb9c40fa9b20643a05f6f774.png

立秋之后,肝气在秋天受到抑制,而肝又主情志,疏泄气血,这时候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气血失调的现象,具体表现有忧郁、心慌心悸、失眠、内分泌紊乱等。秋季养肝,多吃小白菜、胡萝卜、海带、莲子、黄瓜等,可以帮助肝气的运转,增强肝脏解毒排毒功能,自然而然就能够避免不良症状的发生了。

二、立秋养生三防

(一)防滥补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注意不可乱补,不要无病进补和不分虚实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二)防秋瓜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容易患上急慢性胃肠道疾病。

(三)防秋燥

秋季虽然气候变得凉爽,但是空气中的水分散发速度也变快,变得干燥起来。因此人们通常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甚至出现口干舌燥、干咳少痰、咽喉肿痛、疲乏无力以及大便干结等症状。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