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
——今日立冬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思是说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节气特点为: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开始伏藏。
一、立冬养生要点
(一)起居:晚起早睡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立冬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早卧晚起。多寐而阴血荣养,则阳有所依而精气藏。研究表明,与清醒状态相比,睡眠是脑功能活动的一种重新组合状态。良好的睡眠对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也有重要意义。
(二)饮食:御寒养肾
冬季为肾经所主,主封藏,主咸。冬季饮食应以保温御寒、滋补、防燥为主,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等益肾养精的食物,多食山药粥、板栗粥、核桃百合燕麦粥等养生粥。此外,冬季进补宜根据地域及个体体质差异选择食物,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宜进补牛、羊肉等温补之品;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应进补甘温之品,如鸡、鸭、鱼类;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高原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为宜。
(三)着装:注意5暖
立冬时节,气温下降迅速,寒邪侵袭人体容易造成瘀血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梗、脑梗等危及生命。此时,最好的养护办法就是防寒保暖。除了要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日常着装及室内温度外,以下这5个时刻也要注意保暖。
醒来暖:醒来时不要立刻离开被褥,尤其是室温较低时,应在被褥中活动身体,待身体适应后再缓慢起床。
洗漱暖:洗脸、刷牙要用温水。
如厕暖:夜间如厕时应穿着暖和,最好备一件较厚的睡衣。
外出暖:晨练不宜过早,外出时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等。
洗澡暖:可用浴霸等设备让浴室充满热气,等温度上升后再入浴。
(四)运动:轻缓为宜
立冬后运动时间应在早晨待阳光出现以后,晚饭后不宜外出进行激烈运动。汗多泄气、剧烈运动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故冬季宜选择轻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为度。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禁止剧烈运动,且要避免寒冷的刺激。
(五)情志:平和少气
冬“藏”即神藏于内,养生避病应力求精神安宁,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冬季万物凋零,且光照时间短,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这类人群可以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内出门晒晒太阳,或者与友人倾诉消除烦闷和低落的情绪。切忌情绪激动,尤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要注意保持情绪平和。
二、立冬保健-穴位养生
立冬时节,气温变化较快,此时身体易出现隐痛旧疾,此时做艾灸可纠正身体脏腑阴阳不平衡的情况,疏通淤堵的经脉。
(一)气海
位置: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俗话说“气海一灸暖全身”,意思是说气海穴有调理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气海穴具有培元气、益肾固精的功效。
(二)肾俞
位置:在腰部,在命门穴(和肚脐相对,平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两指处,左右各一个。
肾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法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的要穴。具有调肾气、强健腰脊、健身体、壮元阳的功效。
三、立冬保健要点
(一)起床要缓
冬季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期。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中老年人在每日起床时,要以“缓”为要,牢记这3个半分钟:醒来后在床上躺半分钟;然后慢慢起来坐半分钟;
再将两条腿下垂在床沿边等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走动。
(二)吃点“白食”
立冬后,北方家庭多开始供暖,南方多使用空调,环境愈加干燥,许多人皮肤变得干燥、皲裂、脱皮,出现瘙痒。对此,除了要及时涂抹油性的润肤霜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内“润”。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解决冬季皮肤瘙痒等问题要从肺入手。常吃白色食物,如白木耳、花生、白果、山药、胡桃仁、百合等,能健脾润肺、养血润肤、缓解干燥。
(三)加一杯水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若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人体产生尿液,再加上蒸发量大,很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诱发脑卒中等意外。建议晨起和夜间都喝杯温水,小口小口喝下。睡前喝200毫升水,有助降低血黏度;起床后喝200毫升,能稀释血液。
(四)多晒太阳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常晒太阳能补充人体阳气。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背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明确提出了“负日之喧”的健身养生作用及科学原理,此法尤其适用于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