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生活 >> 正文

节气养生篇——小寒: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发布时间:2024年1月6日

节气养生篇——小寒: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b93e896116f348a6a2128b3d4afbe836.png

小寒时处二三九

天寒地冻冷到抖

——今日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一、小寒养生要点

(一)起居:无扰乎阳

《黄帝内经》强调了“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严寒时节应有充足的睡眠,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此节气中,大家每天可早睡晚起,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对人体健康有益。

(二)饮食:温热为宜

小寒节气多已进入了数九寒天,小寒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虚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寒节气补肾可提高人体生命原动力,帮助机体适应严冬气候的变化。

而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故冬季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以补心气、固肾气。在饮食上可吃些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三)着装:首重保暖

小寒节气着装应以保暖为主,勿伤阳气,尤其应注意头颈、背部、手脚等部位的保暖。

头颈部向外发散热量较多,且为阳气汇聚的部位,所以外出时最好戴上帽子、围巾。背部为人体的阳中之阳,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起着防御外邪入侵的屏障作用,做好背部保暖,可预防寒邪侵袭。手、脚为四肢末端,血供少,表面脂肪薄,是皮温较低的部位,平时就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此时更应戴上手套、穿上棉靴。

(四)运动:注重藏精

小寒养生,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进行冬藏,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的形式来“藏”,也可以通过早睡来潜藏阳气。而严冬之时适当减少房事次数,也是养藏肾精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藏神”,降低欲望,勿争强好胜,避免过度亢奋,努力不懈,顺时而为。

此外,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平时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健走、跳绳、做操等运动以助生阳气。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热身,从低强度慢慢开始。运动后不要立刻休息,应慢慢减少运动强度。对于一些体质偏弱或者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可进行室外散步。

二、小寒保健-三防

严寒的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三高”人群尤其要加强自我监测,防止疾病加重。

(一)防血压波动

气温下降,季节变化,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高血压患者要加强自我血压监测。

如有头晕、头痛症状,或者血压较平时水平升高的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

(二)防血糖变化

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减少,糖尿病患者可能因饮食增加及运动量减少,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此时,一方面要适当增加室内活动,另一方面要注意监测血糖水平,控制血糖。

(三)防血脂异常

冬令时节是进补的好时机,然而食补过度,如进食过多牛羊肉、动物内脏,可导致血脂进一步升高。

因此,血脂异常人群仍需注意饮食有节,不宜过度进补。

三、小寒保健——三养

(一)泡脚

足部保暖是身体抗寒防病的重要方式,容易脚凉的人,最好在睡前用热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心。这样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预防疾病。

(二)晒太阳

冬季天气寒冷,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这时可以通过晒太阳来缓解。充足的阳光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阳光可以让人很快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中摆脱出来,心情得到舒展。

(三)睡子午觉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午时(11点~13点)“合阳”时间要小寐,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