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便民服务 >> 健康生活 >> 正文

节气养生篇——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6日

1df1f4d89f1a4dc6b7ba787fd0bfe207.png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季的第4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为冬至,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今年具体时间为12月21日。冬至物候有三:“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是说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此时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是一年之中阴气最为旺盛的一天。此后,一阳初生,阳气产生并逐渐旺盛。因此,冬至养生要尤其注意阳气调养。

一、保暖护阳

此时外界阴寒之甚,应格外注意保暖。出门时要戴上帽子,避免头部受到寒气的侵袭。受寒时易引起颈部血管收缩,一定要戴好围巾或穿高领毛衣,同时注意手脚部保暖。冬季室内温度宜16-20℃,温度过高不利人体阳气封藏,且出门冷热交替易感冒。

二、安神养阳

冬至时节应顺应初升的阳气,保持心境宁静,安神定志,精神畅达,工作、学习之余稍做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以振奋精神,但又不可过度兴奋,以免阳气过耗。

三、少动潜阳

冬至时节阴气极盛,阳气潜藏,万物处于冬眠的状态,守住阳气,养精蓄锐,方可为春天的生机做好充分准备。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冬至时节可适当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以强度较小的活动为主,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瑜伽等,要做到劳而勿过,劳而勿汗,避免损伤阳气。

四、饮食助阳

中医认为,冬至阴阳气交,是进补的最佳节气,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此时羊肉、牛肉等食材往往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若一味进食温燥之品,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因此,进补除了应时,更要学会平衡适度,可以在温补的食物中加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清润药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对于脾肾不足的人群,可以选用山药、牛大力等药性较平和之品来滋补,以达五脏调和、气血充足的目的。

1. 补气温阳煲

材料:鸡半只,猪瘦肉100克,巴戟天20克,当归15克,陈皮5克,枸杞子30克,生姜3-5片,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鸡去除内脏,洗净后切块;瘦肉洗净切块。瘦肉与鸡分别在沸水中焯后备用。将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功效:温阳健脾补气。

2. 萝卜羊排煲

材料:羊排350克,白萝卜150克,陈皮5克,生姜4-5片,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羊排洗净后剁成小块,焯水备用。羊排与陈皮、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再加入萝卜,继续炖煮约30分钟,加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行气。

3. 党参桂圆饮

材料:党参、龙眼肉、麦冬各10克,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党参、龙眼肉、麦冬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代茶饮,此为1人量。

功效:健脾滋阴养血。

五、早睡生阳

冬至一阳生,子时一阳生。一年当中阳气升起时在冬至,一日当中阳气升起时是子时,因此,建议任何时候都不要熬夜,冬季更要早睡,以利阳气生长。

六、晒背补阳

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所以晒背能起到散寒补阳的效果。

操作方法:选择阳光温和的时间段,如上午9点至10点或下午3点至4点。选择阳光充足的室外空间,若室外风大寒冷,可以选择有窗的室内空间,确保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到背部‌,穿着深色衣服。晒背时间可以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晒前晒后要及时、适量喝水,补充体液消耗。可使用防晒霜保护面部和其他暴露的皮肤,避免皮肤晒伤‌。

七、艾灸温阳

选穴: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艾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每周进行2-3次。

功效:温通经络,驱寒除湿。

 

(本文综合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