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9/2021-00208 发布机构: 区卫生健康委
发文日期: 2020年12月28日 主题分类: 政策文件
关键词:

关于印发《嘉定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12-28 浏览次数: 【字体: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新城、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

为加强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沪府办〔2020〕36号),结合本区实际,制订了《嘉定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请相关单位按照文件要求积极组织实施。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嘉定区发展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

 

 

 

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嘉定区财政局

 

 

2020年12月28日

 

 

 

 

 

嘉定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为进一步健全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我区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区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和《“健康嘉定2030”规划》,紧紧围绕卫生健康改革和发展重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强基础、重内涵、求实效、惠民生”为主线,将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长效防控作为本轮计划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在基础设施、核心能力、学科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水平,保障我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切实落实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发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的优势,积极引导市民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兼顾当前和长远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能力”,筑牢织密防控网络。

(三)以人为本,惠民利民

密切关注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和公众对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中西医并重,强化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推动公共卫生服务适宜技术与措施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和管理能力。

(四)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加强科技赋能,创新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打造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平台,强化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促进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

三、行动目标

至2022年,构建疾病监测灵敏高效、风险预警精准科学、应急应对处置协同联动、社会动员广泛参与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健全职责明晰、衔接有序、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机制;完善全人群、全周期、全流程的健康服务和管理模式,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水平、公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不断建设与现代化新型城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建设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实现基于多部门大数据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管理实时化、一体化。优化我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制机制,加强统一指挥,有效整合资源,公安、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专业力量及其辅助力量下沉网格,形成全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有效指挥、监督考评的管理闭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调度机制。

2.打造多点触发、灵敏可靠的监测预警系统。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是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因病缺勤缺课直报等系统及发热、肠道等门诊监测,构建综合监测体系,开展不明原因疾病、异常健康事件和各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监测,加强对可疑症状、可疑因素、可疑事件的识别和早期预警。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多点触发机制,开展连锁药店退烧和止咳等药品销售监测、公共场所食品环境监测、水陆道口监测、舆情监测等,完善预警研判模式,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食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风险预警能力,

3.健全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协同处置系统。强化公共卫生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各方责任,依托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并应用重点信息直报、现场调查处置、健康服务管理、人员排摸管控等模块,实现多部门信息数据的汇聚、应用和协同处置。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平战结合机制,强化在应急状态下,我区与市级、外区的跨区域协同,卫生健康系统与其他部门的快速联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救治服务的无缝衔接。构建“嘉昆太”卫生应急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响应网络,推进防控预案对接、资源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防控措施协同。

4.优化布点合理、反应快速的院前急救体系。不断完善急救分站布点,加快城区、新城急救分站标准化建设。建设传染病防控队伍、车辆标准化洗消用房,对现有救护车加装车载负压、消毒装置。完善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互联急救”新模式,实现5G技术的互联互通,提升院前急救服务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大血站建设力度,完成血站整体迁建,建立血液信息预警和精准输血机制,提升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血液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能力。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疾病预防控制重大仪器设备、单兵装备和保障建设,重点提升现场调查处置、数据分析应用、实验室检测等关键能力。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强化技术、能力、人才储备。构建校园、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监督和评价工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传染病门诊及视觉健康管理、慢性病健康管理等规范化建设,确保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满足工作需求,夯实疾病预防控制的网底功能。

2.加强“医防融合”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健全应急状态下的传染病床位等救治资源“平战转换”机制。依托区内三级及二级医院传染病大楼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推进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优化空间设施设备配置,加强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提高基层传染病甄别与预警能力。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定位,落实家庭医生责任制,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在慢性病管理、视觉健康、健康教育、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并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完善分工明确、防治结合、分类施策的服务模式。推进慢性病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以“人”为单位,完善慢性病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筛查、干预、管理机制,推进慢性病整合型全程健康管理。

3.加强母婴安全综合救治能力。加强早孕监测和产后访视管理,强化高风险孕产妇管理,完善风险预警评估,加大家庭医生团队参与高风险孕产妇管理力度。对“不宜继续妊娠”孕妇做到全程动态监管,及时干预。发挥区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综合施救、联合会诊功能,促进多学科协作,优化救治流程,不断健全分级负责、应对有序、转运高效的母婴安全急救、会诊、转运网络。加强危重新生儿转运力量,配置新生儿救护专用车。

4.加强“智慧疾控”建设应用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报告、疫苗追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重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筛查、监测、管理等疾控业务信息系统,构建生命全程健康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形成疾控数据共享应用框架,开展疾控数据共享应用。加强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数据分析在政策制定、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强化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等级保护,疾控机构所有业务信息系统达到等级保护三级要求,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疾控网络安全保障系统。

5.加强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健全多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行动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建设,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心理危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探索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新路径,将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作为重点贯彻落实。优化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管理能力,推进社区严重精障患者使用长效药物工作,引导社会服务与精神健康服务融合,提升全生命周期、全病程的精神健康服务内涵。

6.加强公共卫生综合监管能力。按照上海市“智慧卫监”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嘉定“智慧卫监”项目的落实,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的配置。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可追溯信息化管理, 全面提升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监管”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现有信息平台数据的挖掘、分析、利用,依托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移动执法终端和执法记录仪,探索推行数据监测、远程监管等“非接触式监管”方式,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可视化监管平台,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三)优化人群健康管理服务

1.关注重点人群健康。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健康驿站、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等建设为新动能,加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高血压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十类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推进视觉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完善老年眼健康档案、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业务管理系统。以学校环境和学生动态屈光发育监测为主体,构建基于行为和环境影响因素的“家-校-医”联动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干预模式。优化妇幼健康管理模式,加强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健康管理,推进青少年健康与发展,建立集生理、心理、营养等于一体的青少年多学科诊疗模式门诊,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一站式”诊疗服务,加快实施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推进职业人群健康促进,实施尘肺等职业病危害精准防控,进行尘肺病患者全覆盖建档。开展职工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打造职工心理健康促进示范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职工心理健康促进机制。

2.关注重点疾病防治。依托医联体建设,积极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推进重点疾病一体化管理模式。开展慢阻肺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和筛查,规范患者健康管理。建立慢性肾脏病早期发现、预防和临床干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形成完整的干预服务链。巩固完善脑卒中综合防治体系,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有效转诊、规范随访等服务质量。优化癌症早发现模式,推动社区和医疗机构开展癌症机会性筛查。探索建立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服务模式,规范孕期及婴幼儿期口腔健康管理。

3.夯实中医药健康管理。依托嘉定区中医药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做实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不断完善对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脑卒中等重点慢性病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开展体质辨识、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健康教育等,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0%。

4.关注健康素养提升。完善健康科普体系,建立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强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建设,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健康有道”“市民健康文化节、市民健康科普活动周”等具有嘉定特色、多样化的健康科普品牌。拓展健康教育方式和载体,促进全媒体融合,探索“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打造数字化健康科普平台,扩大健康教育宣传阵地,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四)强化公共卫生支撑保障

1.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硬件建设,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和仪器装备条件满足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开展和实验室检测需求。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构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深化与WHO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项目合作,健全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传染病调查处置、消毒与感染控制、食品与饮水卫生、慢性病综合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妇幼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体系和储备机制。组建卫生应急特种兵队伍和应急处置“预备役”队伍,形成培训、演练和响应的长效机制。建立心理卫生人才智库,构建多功能服务团队,提升服务效能。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优化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配置,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3.加强学科建设。明确本区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以流行病学、卫生应急管理、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食品与环境卫生、卫生检验学、健康教育促进与管理学、心理和精神卫生、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等为重点,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群和人才团队。

4.加强社会支持。探索构建与现代化新型城市相适应的全领域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构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加大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贯,提升依法治理能力,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开展我区公共卫生体系适宜度评估,探索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策略。培育支持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并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等行业规范和管理机制。

5.加强督导评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细化项目实施举措,明确项目实施时间和进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全程规范管理。完善建设项目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和监测评估,及时全面分析项目实施效果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率。

五、建设项目

(一)应急管理项目(2个)

1.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2.传染病应急救治救援体系建设

(二)能力提升项目(4个)

3.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工程

4.“智慧疾控”建设

5.养老、学校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与提升

6.“智慧卫监”建设

(三)惠民服务项目(10个)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防治

8.“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项目”嘉定模式

9.老年人健康体检

10.“家-校-医”联动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

11.“一老一少”眼病防治特色项目

12.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管理

13.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与发展

14.妇女“两病”筛查

15.职工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16.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能力建设

(四)支撑保障项目(5个)

17.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研究

18.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

19.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20.复旦大学公卫学院嘉定分院建设

21.上海交大医学院公卫人才培养项目


关于印发《嘉定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