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来,申城气温持续攀升,面对着高温考验,区中医医院全体职工积极应对,坚守岗位,全力以赴战高温,用优质服务倾情奉献病患。
天微亮,药香已然浓郁
“趁日头还没出来,温度也呒么升高,早点过来上班。”凌晨4:30,天刚亮,中药煎药室内已飘出了浓郁的药香,煎药师宣惠龙麻利地浸药、清洗、排液、放药加水、关排气阀……一气呵成,几个回合下来,衣服早已湿透,然而,这还不是最热的时候,1小时后,药液煎煮完毕,几台大功率煎药机释放的蒸汽让原本不大的煎药室热气氤氲,仿佛进了“汗蒸室”,老宣头上滚落的汗珠和湿的能绞出水的工作服深刻诠释了什么叫“汗如雨下”。
晨曦中,提前开诊服务
“我不是在战高温,是在避高温。”6:30,走进针推科门诊,科主任陶善平一直忙碌着,他一边娴熟地为患者针灸,一边还不忘幽默一下。在针推科,夏季就诊高峰时期“早一点 连一连 延一延”早已成了雷打不动的传统,一天人均治疗100余人次,下班时,针推科医师们自己的双手抬都抬不起来。
赤日下,无惧滚滚热浪
“方向盘往左一点,回直,好。”烈日下的停车场,人称“涛哥”的保安师傅正在指挥倒车,看着车辆停靠完毕,涛哥又回到大门口,疏导等待进院的车辆。门房间里,摆放着几个一字排开的大水壶,如何对付止不住的汗水,保安师傅们自有绝招——将废报纸对折成和帽子大小的厚纸片,垫在帽子里,就成了吸汗利器,提起自己的小发明,保安师傅们黝黑的脸上尽是得意的笑容。
守阵地,应对门诊高峰
“医生蛮辛苦的,从早晨忙到现在,一刻也不停歇。”为避开午后高温,许多门诊患者都选择在上午前来就诊,一大早,门诊大厅内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候诊区、检验拍片等候区内座无虚席,为应对就诊高峰,医院各楼层收费窗口全部开放,为患者提供服务。在耳鼻咽喉科,杨栋医师外出参加援摩医疗队,科室人手少,最忙的时候,科室医务人员下午1点才能吃上午饭。
灶台边,“热”情烹饪美食
“今朝换了第二身衣服了。”上午10:00,大厨们正挥舞着锅铲,为职工和患者准备午餐,灶台边腾腾的火苗和蒸饭箱内滋滋冒出的蒸汽充斥着整个食堂,尽管有大功率的排气扇,灶台边的温度仍接近50度,大厨们个个都成了“汗族人”,匆匆站在门口透口气,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工作中去,用“热”情为职工和患者的一日三餐做好保障。
诊室内,冬病夏治火热
“阿姨,帮侬贴好了,回去当心不要碰到水。”伴随着伏天的到来,医院迎来了“冬病夏治”高峰,为了让患者在治疗时间的选择上更加充裕,医院将原先3个半天的成人敷贴和穴位注射治疗放宽到6个半天,尽管如此,仍然挡不住日益增多的中医“粉丝”,成人日均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达300余人次,为进一步方便百姓接受“冬病夏治”诊疗,今年,医院从宣传告知、诊室布局、预约就诊流程等多方面改善服务,对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患者实行统一预约,集中治疗,让“冬病夏治”变得更为便捷。
深夜里,为生命保驾护航
“快来救人!”午夜,暂时平静下来的急诊室被一阵呼救声打破,一名意识不清的中年妇女被人抬进了抢救室,时间就是生命,接诊后,医护人员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吸氧,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在抢救室展开,抢救持续了整整一个多小时,直到凌晨,患者才转危为安。据统计,高峰时期,急诊科一天接诊抢救病人多达10余名,夜间达5-6名,急诊科医师们用无眠之夜为生命保驾护航。
高温下,这样忙碌的身影遍布医院的每个角落。医务人员忙而不乱,忙中见细致,忙中见功夫,忙中见真情,他们的辛劳与付出,也换来了患者的信赖与尊重。
(区中医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