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亲情、友情,都是人世间最温暖、最美好、最难以割舍的情感。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医务伉俪选择放下“小家”,并肩战疫为“大家”。他们用双倍的坚守共赴打赢“上海保卫战”的使命。
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再回望一路历程,发现虽然因为防疫,疏远了家人间的距离,但爱情和亲情却在共同的抗疫工作中,得到增进。
夫唱妇随出征方舱
“我们一起上战场!”嘉定区中心医院医护夫妻费澜和陆叶凤同时报名出征兴荣路方舱。陆叶凤第一次进舱时,费澜细心地给她的防护眼镜上涂上碘伏,一遍遍叮嘱;当陆叶凤在工作中发生腰肌劳损时,费澜发挥骨科医生的推拿专长,边治疗边安慰和鼓励。一个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夫妻同心刻画着他们最美的模样。
半分钟的相遇
“今天一早老婆来安新村采样,离我驻地几百米,夫妻俩都二十多天没有回过家了,四月份第一次见面,半分钟后分别各自奔赴抗疫战场。”嘉定区中心医院心理科医生杜文永、区精神卫生中心护士朱亚丽是一对战疫夫妻,一人在方舱医院做患者情绪的“稳定剂”,一人历经春夏奔波于核酸采样路上。曾是援鄂队员的杜文永,这次在支援方舱时,在朋友圈写下:援鄂医生再出征,携光进舱照众生。
相亲相爱一家人
孙先如和万春林是迎园医院的医护夫妻,他们从3月中旬开始双双加入核酸采样一线工作。孙先如这样评价妻子:虽然外表看起来娇小柔弱,却拥有梅花一样的坚强。令夫妻俩欣慰的是,两个多月未见的女儿变得更体贴懂事了,不仅学习成绩稳中有升,而且对父母关爱有加。她叮嘱外婆在疫情之后要好好地给妈妈补补,自己要给父母做新学的蛋挞和面条。虽然六十多天未能团聚,但一家人的亲情和爱情始终未曾疏离。
结婚三年抗疫三年
“老婆,结婚三年疫情三年,一次次的抗疫工作让我们同城异地,可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我要感谢你,因为你是我这段时光的精神支柱,这一次的520没法与你相拥,等到疫情结束,我们再一起去看海!”这是菊园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徐晓帆写给同为医务工作者妻子管晓雯的一段承诺。因为疫情,这对年轻的夫妇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婚后生活,他们在抗疫中并肩,在生活上比翼,辛勤的工作让他们更珍爱生活的甜蜜。
“疫”外收获 内心成长
社区工作人员:“你们家几个人?”
儿子:“我一个人。”
社区工作人员:“爸爸妈妈呢?”
儿子:“他们都是医生,现在爸爸去方舱医院了,妈妈在医院封闭管理。”
社区工作人员:“你自己做核酸抗原吗?”
儿子:“我爸视频指导我,不难。”
这是南翔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向文海儿子和社区工作人员的一次对话。因为防疫需要,向文海支援浏岛方舱医院,妻子王秋月奔赴各社区执行核酸采样任务。他们单独将十几岁的儿子留在家中。“我们在前线防疫,儿子独自在家。他在疫情期间,学会了照顾自己,学会独立和坚强,这可能是我们夫妻的‘疫’外收获吧!”向文海答复社区工作人员的微信。
抗疫战场&“高考”战场
“孩子,高考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爸爸妈妈虽不在你身边,但你不要有压力,尽力就好。”徐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樊燕在隔离点工作期间,不忘给准备高考的儿子心理解压。在化验室工作的丈夫高峰,在社区核酸筛查的忙碌间隙,总要提醒妻儿几句注意身体,坚持加油。自疫情发生以来,夫妻俩虽在同一单位,却在不同的地方接受疫情防控的“大考”。他们的孩子独自在家为学习生涯的“大考”而努力。虽然身处不同“战”场,一家三口却同样奋斗不懈。
党员夫妻 战友情深
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孙圳、初蕊是一对党员夫妻,他们在疫情防控中坚守一线,让爱同行。孙圳白天忙采样,晚上到病房值班照看病人,指导住院医生处理病房患者各类症状和病情变化。初蕊是采样点位的医疗负责人,她忙着物资和人员安排,样本清点和转运。同一家单位,不同防疫岗位,彼此没有时间过多问候,只是抽空互相叮嘱一句“注意休息”“多吃点”。
同心抗疫最佳拍档
作为一对“忘崽夫妇”,区牙防所医务夫妻姜鸣和刘雪原在接到留守医院参加抗疫工作的任务后,他们将女儿托付给了父母,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丈夫刘雪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每天四五点起来准备抗疫物资。他对妻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子弹”都给你备足了,放心大胆地去,平平安安的回。战斗胜利的那天,就我们家团聚的日子。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无数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的“夫妻档”,以责任撑起使命,以小家大爱画出更大同心圆,在战疫场上续写别样坚守。
来源:嘉定区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