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进入北方“炙烤”、南方“桑拿”的酷热模式,极易引发中暑。初入伏天,部分居民对防暑降温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是按照往常一样安排户外活动,导致了中暑。
“医生,医生,外面有人中暑了……”7月11日中午,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传来一阵疾呼,闻讯而来的门诊护士夏璟璟看到,一位中年妇女趴在凳子上,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轻声说着:“我感觉胸闷,心慌。”说完又疲惫地趴着。见状,夏璟璟和当班同事迅速用轮椅将患者转移至抢救室,进行紧急处理,并积极联系家属…… 10分钟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其他疾病,通过120急救送至上级医院作进一步诊治。
今年出梅就入伏,在一个个橙色预警的高温天里,近期因中暑拨打120寻求救助的患者数量也在急剧上升。从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获悉,入伏后的7月12日、13日,120急救中心接诊疑似中暑病例数分别为9人、7人。截至发稿前,7月以来已接诊28个中暑病例,其中,危重5人。
根据中暑发生情况分析,户外作业中暑3人;室内作业或劳动中暑13人;小区内散步或运动时中暑4人;家中发生中暑5人;昏倒路边中暑3人。60岁以上10人;40-60岁11人;40岁以下7人。中暑男性人数大于女性人数。
120急救医生提醒:在炎热、闷热的环境中,一旦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渴多汗、胸闷气喘,精神萎靡等症状,市民要警惕中暑。若没有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就可逐渐发展为意识障碍、四肢抽搐,严重时可产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针对如何预防中暑,以及发现身边有人中暑如何施救,区急救中心总结了5个小贴士:
一、避免长时间在高温户外进行剧烈活动,如体育运动、室外工作等。不要长时间停留在闷热环境下,不然即使是年轻健康的人群也有可能中暑。
二、中暑后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快速补充水分,最好是喝一点淡盐水,并予以密切观察,症状较轻者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
三、解开患者衣物,用凉水擦拭身体;用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快速降温。
四、如若病人发生抽搐,要避免被发生再次伤害。此时不能给病人吃任何东西,包括不能喝水。如果发生呕吐,要将病人的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误吸。
五、中暑症状较重,特别是出现意识昏迷的患者,请及时拨打120送院救治。
自7月11日起,上海迎来了40天加长版三伏天。除了预防中暑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夏天的养生小知识,健康度夏。嘉定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苏红梅送上“健康凉方”。
一、食宜清淡,少冰凉
天气炎热,饮食应以清淡易于消化为主,不宜过食冰凉食物。饮料可以喝菊花茶、酸梅汤、金银花茶、绿豆汤或含水量多的水果。胃寒者多喝温水。体质属热而虚者,食用银耳、莲子或百合等凉补,祛热补气。胃口不佳者,吃点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易于吸收。出汗多者,适当吃酸味的食物,如番茄、柠檬、乌梅、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二、子午睡觉,促养生。
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不宜过长,一般以半小时为宜。
三、心要常修,多安静
立夏之后就要注重养心,通过音乐、养生操、正念、冥想等方法,修身养性,达到身体、心理的健康,身心获得舒展放松。
四、四体勤动,宜适度
夏天尽量从事低、中强度的温和运动,散步、太极、气功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
五、清洁卫生,护皮肤
夏天是皮肤疾病高发季节,例如日光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手足癣等。外出要擦防晒霜、使用防紫外线遮阳伞;还要注意避免使用含光感物质较多的化妆品;光敏性皮炎患者应避免光敏性食物的摄入,包括蒲公英、灰菜、苋菜、茴香、荠菜、萝卜缨、菠菜、马齿苋、莴苣等蔬菜以及无花果、柑橘、柠檬、芒果和菠萝等水果。
六、中医调理,需正规
除第一条提到的食疗养生,还可以选择夏令膏方和冬病夏治,在三伏天,用传统中医药特色防治一些“冬病”。
来源:嘉定区中医医院、嘉定区急救中心、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