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极端高温来袭,防暑降温万万不可松懈!

发布时间:2025年7月3日

连日来,高温预警“每日打卡”。随着“副高”进一步西伸加强,7月上旬极端高温可达39-40℃,是历史同期少见的热。

高温环境下,人体易出现中暑现象,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儿童、孕妇、老年人、肥胖人群及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群体需重点做好健康防护。

中暑是夏季高温天常见的健康杀手,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热射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炎炎夏日,如何做好防暑降温?

小编为您来支招!

识别中暑征兆

当环境气温≥32℃且空气湿度≥60%时,人体散热机制效率下降,易引发中暑。

中暑典型征兆呈现阶段性特征:

1先兆中暑:出现口渴、乏力、大汗、头晕、头痛、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升高。如及时脱离高温环境,休息片刻,即可恢复正常。

2轻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胸闷、心悸,同时体温上升至38℃以上,有时还可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此时如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数小时后可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除轻症中暑症状更严重外,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痉挛、手脚运动障碍,甚至发生体温高达 40℃以上的暴发性高热。

中暑的急救原则

发现中暑患者时,应遵循“快速降温、科学处置”的原则实施急救: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有条件的可转至空调房间内),解开衣物扣带以促进散热,疏散围观人群保持空气流通,可借助风扇增强空气对流。

2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使用冷敷包(需用布料包裹,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置于额部及大血管处辅助降温。注意!心前区、枕后、腹部、脚底等部位忌冷敷。

3科学补充液体。意识清醒者每小时饮用500-1000ml的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每次不超过200ml,基础疾病者需遵医嘱);昏迷者严禁经口喂水,保持侧卧位,以防呕吐物误吸。

4紧急送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救治。

如何预防中暑

1避开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夏季11时至15时是紫外线辐射最强、地表温度最高时段,尽量避免在这一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和高强度运动,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

2主动补充水分:每小时饮用200-300ml含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

注意: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会加重体液消耗,脱水者需慎用。

3改善室内环境:通风不佳、闷热的室内也会增加中暑风险,当室内环境温度过高时,应适时使用空调(温度设定26-28℃)或风扇降温。

4穿着舒适衣物:选择浅色透气的棉麻材质衣物,户外工作者建议穿戴防晒服及防暑降温背心。

5重点人群防护:避免将儿童、老年人单独留在车内或高温环境中,居家时需定时开窗通风或开启空调。

中暑恢复期的健康提醒

中暑症状缓解后,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监测。持续观察24小时,避免再次暴露于高温环境,以防二次中暑。

2饮食调理。48小时内保持清淡饮食,可食用粥类、汤面等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含钾、钠的电解质饮品。

3适当休息。户外作业人员、高温岗位从业者建议停工休息72小时,待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后再返岗。

特别提醒

高温天气请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做好防暑准备。如发现身边有人出现重度中暑症状,要立即送医,切勿延误救治时机。

 

来源:安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