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不只是“没力气”那么简单
肌少症是一种以全身骨骼肌肌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疾病,与衰老、营养缺乏、运动不足和多种慢性疾病相关。
人体骨骼肌量通常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此后,自50岁起,肌肉量平均每年减少1%~2%;至60岁时,肌肉流失量可达约30%;80岁以上,肌肉流失量约50%。
肌少症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极高,我国社区老年人患病率为8.9~38.8%,且男性高于女性。
肌少症远非单纯的“少点肌肉”。它会导致肌体虚弱,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的风险。
高危人群
①60岁以上老年人
②近期有住院史者
③近期反复跌倒者
④近期出现力量、体能或健康状态明显下降者
⑤1个月内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超过5%者
⑥抑郁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⑦营养不良或不自主体重丢失者
⑧长期卧床者
⑨慢性病患者(如心功能衰竭、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科学防治
肌少症是可防可治的,合理营养和主动运动是预防和改善肌少症最有效的方法!
01营养补充:蛋白质是关键
优质蛋白质
☑ 健康老人:1.0~1.5g/kg/天,如:60kg体重,需60~90g蛋白质;
☑ 急慢性病老人:1.2~1.5g/kg/天,优质蛋白质占50%,慢性肾脏疾病等特殊情况按专科诊疗原则供给;
☑ 来源:鱼虾、瘦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及大豆制品(三餐均匀分配)。
n-3多不饱和脂肪酸
☑ 来源:深海鱼油、海产品、亚麻籽及亚麻籽油、紫苏油等;
☑ 作用:提高肌力和肌肉蛋白合成能力。
维生素D
☑ 来源:海鱼、动物肝脏、蛋黄;
☑ 建议:增加户外活动。
平衡膳食
保障营养全面、充足
02运动干预:抗阻训练是核心
抗阻运动
频率:2~3次/周(非连续日);
时长:每次10分钟(适应后增至20~30分钟);
注意:涉及全身大肌群,训练间隔24~48小时。
有氧运动
频率:适应阶段≥3天/周,适应后≥5天/周;
时长:每天累计≥30分钟(单次≥10分钟);
强度:中等(稍累,呼吸加快,可短句说话)。
平衡运动
频率:2~3次/周;
时长:20~30分钟;
内容:单腿站立、脚跟脚尖行走。
柔韧运动
频率:5~7次/周;
时长:5~10分钟;
内容:拉伸主要肌群。
推荐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平衡运动和柔韧运动相结合的模式
注意事项:
①安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环境和穿着,运动中注意呼吸,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立即停止。
②循序渐进:运动需要从小强度开始,科学地、逐步地增加时间和强度。
③持之以恒:坚持锻炼才能改善肌肉质量和功能。
此外,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过量饮酒、情绪不佳、入睡晚或质量差,会加速肌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还需配合健康的生活习惯。
筛查评估
自测小方法
♥ 握力测试:手持式握力计男性<28kg,女性<18kg(提示肌力下降)。
♥ 小腿围测量:用皮尺测量小腿最粗部位周径,男性<34cm,女性<33cm(提示下肢肌量不足)。
♥ 5次椅子起坐测试:完成时间>12秒(提示下肢肌力不足)。
♥ 步行速度:6米行走速度<1米/秒(提示肌肉功能下降)。
如符合以上情况,则提示有患肌少症的风险,建议主动向医疗机构咨询肌少症筛查,由专业人员提供营养和运动方案。
存肌肉就是存健康
早筛查早干预
均衡营养配合科学运动
守护晚年健康生活
来源: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嘉定区卫生健康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