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假如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是生理的人,有了社会责任感,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接受他人的爱与支持,也用自己的爱支撑着他人。
华亭社区卫生中心全科医生郭万奎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在尽责中收获至高快乐,乐此不疲。
或许是出于被他在区中心医院手术室“手拉手”志愿者服务故事的感动,想象中的郭万奎一定是“侃侃而谈”,但在第一次见到他时,郭万奎的含蓄内敛,不善言辞,着实与想象中有着太大的差异,但朴实中的那份执着,依然给人印象深刻。
翻看着郭万奎的志愿者服务记录,年服务时间60小时,累计服务年已是第六个年头,平均每月三到五次……一连串尽管并不特别漂亮的数据,但却真实记录着他恒性的志愿服务。
都知道,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当问及他:为何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做志愿者,他的回答也是那么地简单,只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志愿者精神。
2011年,华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中心医院结对,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作为一名刚进入这个大家庭的新嘉定人,郭万奎第一时间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的队伍中,从此踏上一条默默奉献之路。
于是,在忙碌的工作中有多了一份忙碌。每每夜班出来,他就会去到中心医院做志愿者。当时还没有私家汽车,以电瓶车为交通工具的他,单程去一次中心医院就得花上50分钟左右的时间,遇到风大雨大的日子,还得花上更长的时间,但他从没因此交通条件所限,而轻易不去志愿者服务。
有一次,他值夜班,病房一位病情不太稳定的老人需要补液,而恰巧家属又不在,郭万奎义无反顾地当起了老人的“家人”,全程陪护着老人。待到补液结束,已是早晨大天亮了。一也没睡,是“回去休息”,还是“去医院做志愿者”?的确感到有点累的郭万奎,只是短暂的犹豫了一下,依然作出了去医院志愿服务的决定。
这天,手术病人很多。等郭万奎到达时,待手术区里已是有好几位病人。今天将接受胆囊炎胆结石手术的李先生,平时连医院门都很少进的他,更被说是手术室了,自然比其他的人要紧张的多的多。
手术打不打麻醉的?打了麻醉还痛不痛?……郭万奎蹲下身,拉着李先生因紧张而发抖的手,面对连珠炮式的提问,一一作着解释。期间,由于紧张所致,李先生总觉得要小便。郭万奎干脆就用集尿袋盛着,让他小便。好在经过这样的“闲聊”,让李先生在真正进手术室前,紧张不安的情绪终于平复了下来,顺利配合着术前准备和麻醉。看到他顺利完成手术,郭万奎脸上也溢满着笑容。
看似简单的术前陪护聊天,实际上有着大讲究,有时甚至考量着专业知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以及对志愿者服务的深刻认识,好学、能学的郭万奎时刻学习着,充实着志愿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作为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除了专业资质证书,他还通过了诸如心理学等边缘学科的考试,成为了中心公认的“证书大户”,“考试能手”。到区中心医院做志愿者的起初,郭万奎就把医院的门急诊个而辅助功能检查科室,乃至病房楼层分布,走向与通道,以及就医的流程,统统亲自走了一遍、试了一遍,熟记于心。“这样才不至于病人求助时连自己都是说不清楚”他的解释就这么简单。
有一次,郭万奎在门诊做志愿服务时,正在指导一位就诊者完整填好病历卡的他,突然发现预检台上有一串钥匙。“谁忘了钥匙?”几次提醒,就是无人应答。“这么多钥匙,丢失的人一定会着急的。”自言自语中,郭万奎反复回想着刚才来填卡的人,并凭着印象,一个楼层一个楼层寻找。当遗失者拿到失而复得的钥匙,一定要郭万奎留下名字表示谢谢时,他腼腆地说道:我是志愿者。
尽管志愿服务,只是帮着不识字的就诊者填填病历卡、指导不会使用自助挂号收费机的就诊者使用自助机、给不熟悉医院的就诊者指指路、帮助行动不便的就诊者推推轮椅、维持维持诊疗秩序……,都是一些看起来极其简单的一些小事,但郭万奎却是乐此不疲,也从没有过一丝懈怠之心,对她来说能帮到别人的事都是大事,自始至终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状态,帮助者着需要帮助的人们。
(华亭社区卫生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