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迎园医院“党员护洁队”在行动

发布时间:2017年4月18日

多年来,每个月15号的清早,在新成路、墅沟路、和政路这些地方,总有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拿着扫帚、畚箕、钳子在清理街道两边的垃圾,每次清早赶来迎园医院看诊的刘阿姨,看到这一幕时,总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说迎园医院的白衣天使不容易,既当医生,又当清洁使者,而这份使命,迎园医院一干就是八年了。


55eb30316e5e4969b9dc6ee2a11013fd.JPG


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对个人来说如此,对一个单位的几十个党员来说,每个月的15号上班之前,坚持去医院附近的街道打扫卫生,清洁环境,坚持八年却也并非易事。八年来,40多名党员们都是在上班之前,自觉去执行这项没有任何补偿和报酬的工作,风雨无阻。如今,“党员护洁队”活动已不是简单的一项短期任务或一个名称,而变成了医院党支部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它已然成为迎园医院党员干部引导医院职工及周边群众养成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城市环境的自觉行动。


d1da2d7bc20041fcaf111b3dd078e811.JPG


说起“党员护洁队”的由来,还得从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说起,那时,为了迎接世博会,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全市各单位自上而下开展“三五”集中行动,迎园医院积极响应,根据医院的实际,还在全院党员中开展了“党员进社区、环境我先行”的义务活动,即把全院30多名党员分成三个小组,每个月的15号的清早,每个党小组的成员在工作时间前,轮流去医院周边的公共场所和社区开展清洁卫生,用实际行动清洁和保护城市卫生,同时引导过路的市民自觉养成“杂物随人走,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的良好习惯。八年来,医院党支部领导班子更换了,党员干部有新来的,有离退的,但这项活动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变成了党支部的一项常态工作。如今,每个月的15号前夜,每个党小组组长会在各自的党小组微信群里提前提醒、告知活动内容和天气情况,让每个党员提早知道和准备。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党员护洁队”活动机制更健全、活动更丰富,影响力更大了。

因为每次活动都是在工作时间之外,因此意味着每个党员干部要在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去参加活动,没有任何补偿,但党员们却没有任何怨言,风雨无阻。在这支队伍中,有即将退休的老党员,有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有刚结婚做母亲的护士,但不管是什么身份,他们的名字都一样——中共党员,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八年时间坚持这这项无偿的活动。第一党小组康复科医生小陆,康复科工作本就很繁忙,工作强度比较大,2014年他刚生了小宝宝升级做了奶爸,但每次活动,小陆都会参加。平时7点45到达工作岗位,但15日这天早上,小陆医生得比平常至少早起半个多小时到单位,先去医院门房拿好钳子、扫帚、垃圾袋等工具,和其他党员同志到指定地点汇合,然后去新成路车站、墅沟路等地,大家分工协作,有的清扫白色垃圾、有捡拾烟头,整治路边一些不良卫生状况。等把这长长的一条街道清理完,上班时间也差不多了。因为是门诊,小陆医生得以最快的速度洗手清洁,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还有平常身体不是很好的小曾,睡眠不好,平时总会多赖一会床的她曾经想过:这活动反正这么多人参加,多我一个少我一个大家也不会注意到,应该没什么关系,但每次看到其他党员都责无旁贷的坚持在做,她就为自己这样的想法感到羞愧。所以每月的14号晚上,她总会有点紧张,怕自己忘了早起,因此会提早定好闹钟,不因为自己身体原因而搞特殊化,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她现在很庆幸自己也坚持了下来,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是她那样想,那样做,“党员护洁队”肯定成为了“一阵风”,过了就没了。八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每年酷暑的早上,太阳就开始灸烤了无遮无挡的街道,等他们搞完这一路的卫生,身上已经都是汗。而到了数九寒冬,上海的早晨寒风刺骨,格外冷,但每月15号清早,这群白大衣的身影,总会出现在这几条街道上忙碌,用自己的汗水还附近居民一个干净、清新的环境。

八年来,迎园医院先后共有46名党员自觉参加90多次这样的义务清洁活动。居住在迎园医院附近的过路居民金阿姨,每次看到医院白衣天使们清理这街道环境卫生的身影时,都忍不住会用手机拍下了这美丽瞬间,在广大居民间传为美谈。现任迎园医院党支部书记俞云在谈到这个赞誉时,淡淡一笑说:我们的“党员护洁队”活动,它是一件好事,一件小事,但它却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和告知居民,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需要的是党员干部的带头和坚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让市民文明行为成为不再简单的习惯,渐渐积累成市民深入城市骨髓的文化和价值理念。

(迎园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