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批上海急救行业定向培养生加入到嘉定急救这个大家庭。初出茅庐的医学生们,尚未褪去身上的稚嫩,但他们在勤学苦练和不断训练中,快速成长,不断成熟,变得更加专业。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一万小时定律”在医学界格外适用。因为医学不但是一门生物科学,更需要医疗经验的传承帮带。在院前急救行业有句话说的好,你“做”的好不如“说”的好。因为院前急救的施救范围,都是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面对复杂、紧急的施救环境,急救小组进入后第一步要注意什么安全,面对患者要怎么询问病史,如何对症处理,如何安抚家属焦急情绪,如何沟通进一步治疗方案,遇到医疗风险如何合理规避,甚至面对极少数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如何时保护自己……这些都需要急救经验的传承。
在区急救中心新城分站里,就有这样一位乐于帮助新职工的医生。分站长汤师范在日常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帮助新进医生,提高专业素养。有些经验知识书本上没有,汤师范就靠身传言教,手把手的教。“从这份院前急救病史里,就可以看出你这次急救任务中,有些方面处理的不严谨,比如车祸病人,应该都给予颈托固定治疗,一方面保护患者,另一方面也可以规避医疗风险……”五一小长假的一天下午,汤站长利用休息时间来到站里,给小同志们分析病史中出现的问题。
在急救工作中,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可不是一句空话,急救工作都是以一个个小团队进行出诊任务,团队与团队之间互相碰面、交流渠道不多,没有他人和自身的反馈,新同志就不能准确辨别自己的不足。汤师范在细节上下功夫,和新同志一起出诊的时候,就现场指导。没时间去的话,就看病史“挑毛病”,并和新同志就小细节展开交流,有问题针对性改进和提高。在他的3F(focus聚焦、feedback反馈、fix修正)帮带下,新城分站的三位定向培养新医生,正在快速的成长,短短半年多就能独当一面,处理好每次急救任务,业务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他们正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在诠释着:我们在成长,我们可以变得更专业。
(区医疗急救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