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通过人才引进,王迎春踏上了嘉定这片热土,也从此与嘉定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与嘉定的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任伊始,面对超声影像医务技术人员紧缺,仪器设备陈旧、检查项目开展少等窘况,在困难和压力面前,王迎春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军人的果敢,舍我其谁的态度,挑起了超声科主任这幅沉甸甸的担子。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医院支持下,王迎春发起大讨论,修订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发展目标,并引进技术骨干、招录高学历新人,制定《超声科人员培养计划》,鼓励并创造条件让科室人员深造提升,实施人才发展培训战略。目前,科室已拥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研究生3人,在读研究生4人,全部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和大型医疗设备(CDFI)上岗证书。同时,科室相继成立了心血管组、浅表器官组、介入组,形成了以常规超声检查为基础,各专业组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身为科主任,在带好团队的同时,她更多想的是如何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时时“身先士卒”的她,以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让病人满意的承诺。
“王医生,是您救了我的命啊……”在认识王迎春的这几年里,方女士只要是来医院总要来看看她的“救命恩人”。
事情得从几年前说起。那天下班时分,方女士突然胸痛、胸闷难忍。医生建议立即做心脏彩超检查。可等她来到超声影像科,检查已结束、设备已关机。正当她无奈地想转身离去时,一个声音在她身后响起:“您是做心脏检查吗?”原来,刚下班的王迎春在看到方女士时,职业的敏感让她注意到了方女士身材瘦高、手指细长、面容潮红、呼吸急促等细节。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意识到她很有可能患有马凡氏综合症。于是想都不想就叫住了她,答应“马上给做检查”。
重新穿上白大褂,重新启动仪器设备,王迎春利索地为方女士作了全面检查,心脏、胸腔、大血管……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检查结果证实了她的判断:心腔增大,胸腔积液,更为凶险的是主动脉根部夹层动脉瘤,瘤体压力高,随时有破裂大出血的危险。
这时,早过了下班时间,按理说做好检查、出具好报告,让病人去找当班医生就好了。但王迎春没这么做,而是亲自联系急诊医生,请做好转往专科医院救治的准备。看着紧张、恐惧的方女士,王迎春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心,用医生的专业知识,如同姐妹般温情做着安慰,“动脉瘤还没破,千万不要紧张……”,并答应方女士,会帮着联系家属。直到把方女士送上救护车,才转身离去。
“你真是幸运啊!”手术结束时,主刀医生说道,“好在发现及时,夹层一旦破裂,结果就难说了。”让方女士至今难忘,为差点到鬼门关走一遭回不来而后怕不已。
这晚,尽管人在家里,但心还牵挂着方女士的病情,直到终于接到她的家属来电告知“手术成功”,王迎春才如释重负,放下了悬着的心。第二天一上班,王迎春通过电话联系了方女士,叮嘱出院后复查,并建议让她带子女来医院做个检查,排除这个家族遗传性疾病。
真诚对人,用心做事。不仅是王迎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更是她工作学习的原则与写实。为及时了解超声诊断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向,填补科室科研、论文空白,王迎春带头申报主持完成了市、区科委的科研项目。并鼓励、指导全科人员积极申报课题,先后承担了各类课题4项,其中市科委1项,市卫计委1项,区科委2项,区局1项,发表SCI文章1篇,填补了区域医技学科SCI论文的空白,在核心期刊发表各类文章近30篇。
伴随学科发展的是科室业务也不断拓展。新增的小器官、心脏、血管检查,率先在区域内开展的超声介入、超声造影、弹性成像、高能聚焦超声热疗等治疗项目,填补空白,让嘉定百姓不出嘉定就能享受与三级医院同质量的诊断和治疗服务。王迎春以独有的韧性,人格魅力和管理才能,将医院超声科带出了低谷,创出了品牌,赢得了声誉。
而作为区域超声学科引领者,始终闲不下来的王迎春,探索起了以单病种逐步推进,将培训、质控管理融合到平台中的区域远程超声诊断平台建设方案,来带动全区超声学科良性发展。在区卫计委的支持下, 2016年,率先在全市区县中建设投入试运营区域远程超声诊断中心,将优质超声诊断资源延伸到社区。
没有陶醉在取得成绩与荣誉中的王迎春,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管理产生效益,明白管理与质量间的关系。结合超声专项质量控制及医院管理年要求,修订了涵盖诊疗规范、安全预案、各级人员职责等计26项的规章制度,提升了科室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让科室在全市质控检查中始终稳居三甲。
有人曾问她为啥这样拼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便是她的回答。
(区中心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