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最美嘉定医生”三】只为当个孩子喜欢的医生

发布时间:2017年6月28日

32cba295058a46a99c06727537ea4e41.png

面对着不会表达,不会配合,且见了白大褂就多少有点害怕而哭闹不已的孩子;面对着焦急万分,充满期望而不停提着这样那样问题的家长……诊室里,充斥着孩子此起彼伏的哭声、家长连珠炮式的提问,让儿科诊室始终“沸腾”着至少有80分贝的噪音。

“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当问及王明慧有没有为这样的工作环境而烦恼,有没有为是名儿科医生而后悔时,他这样反问道。再说,“治病救人就是医生的本职啊!”为此,王明慧付出了比一般医生要多得多的耐心,也收获着比其他医生多得多的辛劳。

医者,先做人,而后行医。这是王明慧一路走来所秉持的准则和一份不变的坚持。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放弃毕业留校任教的机会投身临床,到2005年人才引进到安亭医院至今,与孩子们整整打了三十余年“交道”的王明慧,始终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他的心与孩子们紧紧相连。

“宝宝最勇敢了,来让我看看嗓子,你看这个手电筒多好看。”“宝宝最乖了,我们来打电话(听诊)好吗?”在儿科门诊,别看王明慧人高马大,有着十足的男子汉范,但与孩子们说起话来,自然而然地就会这么的“矫情”,柔声细气。

家住安亭镇的小明有段时间就是不肯好好吃饭,眼见相比其他孩子体重偏轻了不少,小明的爸爸妈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曾找过其他医生看过,但小明一见“白大褂”就大哭大闹,根本说不上配合做检查了。但令小明爸妈惊讶的是,小明在见到王明慧后竟没有像以往那般紧张与哭闹。看着这个“叔叔”笑意满满,小明伸手就接过他递上的小气球,且竟要“叔叔一起玩……”而王明慧也就顺着他,在陪他玩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了各种检查。

经过王明慧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治疗,小明的食欲渐渐地恢复了。王医生“骗”小孩真是有一套。这样的耐心连我都望尘莫及啊!小明妈妈这样“评价”王明慧,并从此成为了王明慧的铁杆“粉丝”,孩子一旦病了,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王明慧。

自然,王明慧也有“大嗓门”的时候。那是诊室里嘈杂的环境所逼。为了回答家长的各种提问,做好健康指导,以及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王明慧不得不提高嗓门,加大音量,尽最大可能让家长们听得明白、听得清楚。这样的大嗓门,病人不多时还行,病人多的时候,要向每个家长这样说上一通,没有个“金嗓子”还真难以应对。一天下来,常常是嗓子冒烟。但王明慧却不敢,也不愿多喝一口开水,怕多喝水要多上厕所,多上厕所就会浪费多看一个病人的时间。

作为儿科主任,王明慧深知肩上的重任,他常对科里年轻的同事说,儿科是“哑科”,孩子不会表达,医生必须从他们的哭声和表情里,判断疼痛的程度,时刻挑战着我们的专业技术,也要求着我们要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到儿科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中,才能服务好。

在不断提升儿科业务水平的同时,王明慧更把目光聚焦在了服务上。“让孩子有个温馨的就医环境!”朝着这个目标,王明慧发动科室人员群策群力,动脑筋、想办法。其中,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气球秀”方案,就是一个花费不多,但却实用、有用的好办法。买来五彩斑斓的气球,发动科内人员打气球,并摆出各种生动活泼的造型,在把儿科诊室、补液装点一新的同时,也让充满童趣的装饰,在孩子们的“好奇”“欣赏”和“关注”中,紧张、不安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

已过不惑之年,已是科主任的王明慧,用他爱人的话来说:“好好当医生就够了”。但他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一意孤行”。他在回答他爱人的话时,还是那句老话:只为当个孩子喜欢的医生,“我的医术高一点,孩子的痛苦就会少一点。”。凭着毅力,王明慧攻读下了儿科在职硕士学位,并先后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获科技进步奖一项。不断充实、更新的专业知识,让他在为孩子们的服务中,更加得心应手。难能可贵的是,王明慧却从没一次而“夜郎自大”过。

有一个夜里,急诊来了一位溺水患儿。一个电话,把王明慧从睡梦中叫了起来,火速赶到医院展开抢救。有效的抢救终于让患儿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鉴于患儿的情况,王明慧还是建议家属转往上级医院做一步治疗。

尽管时值午夜时分,但王明慧习惯性地答应家属一起陪同前往。到了上级医院,王明慧“冒充”家人,忙前忙后不说,更是把医院医生的治疗意见,一一记在了心里,“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好机会啊。”面对家属的感谢,王明慧风趣而坦诚地说道。

在王明慧率先垂范下,造就了一支医术精、医德高、风气正、服务优的儿科医护队伍,门诊业务量从每年的3万人次增长到现在的10万人次,成为了医院的“明星科室”。

(安亭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