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是,新生儿科的患儿都是28天以内的新生儿,患儿不能说话,不懂表达,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哭和闹,遇到重症患儿更是连哭闹也不能,所有的病情、变化,都只能由医生的密切监测和观察。于是,有意无意间对新生儿科医生如何与一个根本不能讲诉自己的病痛的患儿沟通充满着好奇,也有意无意间对新生儿科医生充满敬意。
2006年,通过人才引进,王晓莉从某省的三甲医院引进到了区妇保院。从踏上嘉定这片热土那刻起,王晓莉就竭尽所学所能,全身心扑在了新生儿疾病诊治中,并义无反顾地担刚起了区妇保院新生儿科主任的重担。
“把孩子交给我们吧。”这是王晓莉对病家说得最多一句话。其实,王晓莉清楚这句话的分量,也明白为此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然而,“生命高于一切。”
同事们清楚地记得,由于当时医院还没有开设新生儿重危病房,一些超轻体重等特殊新生儿,往往需要转到上级专业医院去治疗。转院途中有没有危险?途中万一发生情况怎么办?每每面对转院时家属太多的担心,王晓莉有时干脆就选择随车陪护,在让家属放心的同时,“这样我也放心!”当然,也有出于交通不便、人生地不熟,甚至是经济等原因而不愿转院的。于是,一个想法日渐强烈。结合多年的新生儿科临床经验,王晓莉“没事找事”,向院领导提出了开设“新生儿重危室”的建议。
想想简单,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新生儿重危室开设之初,人手紧缺、设施不全、技术不足……,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来,但王晓莉没有望而却步,而是卯足了劲,一心只为有需要的患儿搭建一个生命港湾。
当新生儿科重危室正式启用后,王晓莉更忙了,几乎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也成为了“虽无考证,但确是事实”的医院里最忙的医生。因为,医院里所有新出生和未出院的新生儿(医院每月出生的新生儿数在700左右),加上新生儿重危室收住的患儿、出院后来看门诊的新生儿,统统是她的“病人”。
细心的同事发现,刚到医院那会,王晓莉与其他爱美的女性一样爱穿皮鞋,但没过多长时间,就变得不“爱美”了,而是什么鞋穿着舒服就穿什么鞋,为的只是能跑得快一点,多看一个患儿,第一时间作出诊断、第一时间确定治疗方案、第一时间给出专业指导。遇到不少新爸新关宝宝健康、喂养等问题的“刨根问底”,王晓莉唯一担心的只是“只怕没讲清楚”。
有一位来沪务工者产妇,早产生下了一个体重仅1400克的超低体重儿。孩子出生时,器官发育不全,肺部感染……处于濒危状态,被送进了新生儿重危室。在王晓莉与她的团队努力下,孩子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稳定。但是鉴于危重的病情,王晓莉还是向家属给出了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的建议。“能不能不转院?”让王晓莉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爸爸就是不愿转院,“我们相信你!”孩子的母亲也哽声相求不要转院。
“孩子需要转院。”王晓莉解释道,“专科医院设备齐,治疗条件好……”可夫妻俩就是不为心动,“没钱又不便……啊!”家属毫不掩饰地说出了不愿转院的缘由。“……”面对着家属的无奈与信任,面对着幼小脆弱的患儿,平日里能说会道的王晓莉也无语了,只是点了点头,答应了。为让孩子顺利跨过一道道坎,王晓莉组织成立了特别救护小组,并制定了周密而详细的救治方案:保温、清理呼吸道、抗菌感染,在维持生命体征的基础上,再加强营养……等等。
始终“牵肠挂肚”的王晓莉,没日没夜,寸步不离,守在了孩子的身边,随时调整着治疗方案。当孩子终于跨过“生命体征不稳定”这道坎,进入到营养维护阶段后,王晓莉还是没丝毫松懈,连每天观察大便变化,辨别孩子消化功能这样的事也不让同事 “代劳”,自己看过才放心。
终于,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当孩子的爸妈从王晓莉手中接过孩子时,夫妻俩泪如泉涌,一个劲念叨着:是你为我们家带来了希望!真实的场面,让所有人无不为之感动。
我也是妈妈!面对着家属的感激,王晓莉总这样回答。而听着这样的回答,最有感触还是与她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只要是患儿有情况,她总是随叫随到”、“她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她一心就想当好患儿们的妈妈”……同事们“如数家珍”般的描述着对王晓莉的印象,也见证了她为了当好这个“妈妈”的所有付出和努力。
“我不是好女儿。”当同事提及“就连过年回老家看母亲,也是来去匆匆,最多不超过三天”时,还是触动了王晓莉的内心,眼中竟闪动着泪花,但“孩子们更需要我。”的选择,却透露着她一直以来的坚持。
转眼间,王晓莉到区妇保院已是十年有余。无论是在同事眼中,还是在病家眼中,十年来,王晓莉变得只是容颜,那颗真诚的慈母心、执着的医者心,一直没变……
(区妇保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