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中,精神病是一个令人恐惧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名词。一说起精神病人,便会联想起一个个满身泥圬、言行古怪、时哭时笑、呆滞冷漠,或暴躁凶残的形象来。
现任精神卫生中心二病区护士长的沈静霞,自1988年毕业后,毅然放弃常人眼中更好的选择,来到区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从此不离不弃。
“刚到精神卫生中心,刚与那些精神病人打交道时,真是不适应,也怕啊,理想和现实太远了。”面对着同学们的关心,沈静霞如实的回答道。但在她心中,到哪里都是为病人服务,而且坚信:爱患者就能把工作做好。
沈静霞清晰地记得,刚到医院,就有老护士教她一套“防身要领”:和患者要永远保持一定距离,永远不要背面对着患者,甚至一个人走出病房时,都要背对着墙侧身走,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会有患者对你发起攻击。
有一次早晨,沈静霞一如往常按惯例巡视病房。当来到一名躁狂症患者床前,询问患者睡眠情况时,患者没有回答,只是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她。“是不是昨天晚上又没睡好啊?”沈静霞全然没有注意到患者眼神中的“敌意”,依然温情脉脉询问着。突然间,患者站起身来,伸手死死掐住她的手腕。没有一点防备,加上此时身怀六甲而行动有所不便的沈静霞,根本来不及反应,只能痛苦地用力挣扎着,劝说着,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好在病区其他姐妹们听到动静,及时赶来解围。
而后的一段时间,沈静霞总做着遭到病人攻击的噩梦,还有就是梦见她所管辖的病人逃跑了、自杀了……看着压力巨大的沈静霞,家人不止一次劝她换一个岗位:做精神病人的护士太危险了。说实在的,沈静霞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她说,看着这些特殊的病人需要我的帮助,让我在护理事业上找到了人生的支点。
是啊!当一个人的人生有了正确的支点,遇到困难时就能平静,不会失衡。在与精神病人直接面对面的接触中,对精神病人的漠然无知、心存恐惧,到逐渐了解他们、同情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从而窥见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一路,沈静霞付出了很多,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沈静霞总是说,做精神科的护士,心一定要宽,对病人的不良行为要宽容、宽容、再宽容。工作中,沈静霞常常会遇到给病人喂饭,却被吐得一脸米饭;常会遇到好好地在与病人交流,却被冷不丁打上一拳,但她却从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而对于病房里不少没有监护人照顾的病人,沈静霞则是全然放在了心上。
病区里欢欢,尽管今年已是33岁了,但患有精神发育迟滞的他,体态发育还是小孩,由于个头瘦小,没有一件病员服是合身的,沈静霞就从家里拿来儿子的衣服,一年四季,一件不缺。每次开饭时,考虑到欢欢吃饭特别地慢,沈静霞总会第一个给他盛饭。每次吃药时,想着他只会把药夹杂着糖果和饼干一起吞噬,沈静霞每次都会为他备好零食。大事小事,桩桩件件,挂在了她的心上。以至于现在,沈静霞的儿子与爱人,再遇到找不到去年刚买的衣服、昨天刚买的糖果零食时,根本不会大惊小怪,“肯定是拿去给欢欢了。”
由于欢欢伴有凝血功能不好,一旦碰破一丁点皮肤就会出血不止。为此沈静霞上足了心。不但时时刻刻关心着,还时时刻刻叮嘱着其他人:遇到欢欢发点脾气、闹点小变扭,尽量让让他。而诸如检查、修剪指甲等杂事、小事,成了沈静霞每天的“任务”。
在心理障碍成为越来越沉重话题的今天,有这样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占人口的12%,更有上升的趋势。自然,精神科护士长期处在焦虑、抑郁、偏执、疑虑、愤怒的环境氛围中,如何做到不被不良环境同化,保持自身的健康心理,更好服务于精神疾病患者,也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学习的内容。作为一位“高年资”精神科护士,沈静霞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在精神科工作这么久,并没有感觉到他们可怕,反而更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纷争,我的人格跟着他们简单起来。同时也表示:我会做一名合格的护士,不辜负天使的称号。神态温和而坚定,如平静深水般暗藏力量。
(区精神卫生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