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思想中或多或少有着“医不叩门”的观念,但对于安亭镇新源社区的居民来说,这种观念正随着被他们的家庭医生陈德剑的一次次叩门而发生着变化。而且,更多的居民则是把陈德剑当成了好朋友。
和亭佳苑的陈老伯就是其中一位。在他腰椎间盘凸出症接受手术治疗回到家中卧床休养康复的那段日子里,每天中午或傍晚,他总会“伸长脖子”盼着陈德剑上门,“竖起耳朵”等着听到陈德剑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样的等候,老伯从没落空过。
作为老人的签约家庭医生,平日里陈德剑就少不了上门做一些健康管理服务,更不要说是这段老人特别需要他上门服务的日子了。由于手术后刚出院,老人只能以躺为主,以坐为辅,需要一些后续康复治疗等,到医院去几乎成了一种不可能。于是,这段日子里,陈德剑便成了老伯家中的最“常客”。不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不甚了解的邻居,刚开始时还以为陈德剑是老伯的亲戚。
有一次,陈德剑去市区参加了一个培训学习,很晚回到单位,且那天下着雨。他想打个电话给老伯,问问没有啥特殊情况,没啥就“偷个懒”。
“老伯肯定在等着我,不能让老伯失望。”刚拿起电话,内心的声音提醒他,“看看没啥才放心。”于是,陈德剑赶紧拿上日常出诊随访的药箱,冒雨赶到了老伯家中。当熟悉的敲门声响起,老伯一家人惊喜不已,“我们知道你学习,而且外面下着雨来……”看着满头满脸雨水的陈德剑,老伯心痛不已,“责怪”道:这康复训练一天不做又没啥大关系,你万一被雨淋病了,我难交待的啊!“……”面对着老伯的“责怪”陈德剑眼眶中竟泛出了泪花,一时说不出话来。
离开老伯家,回去的路上,尽管陈德剑感到有点累,但从未有过的充实感,甚至是幸福感,满满地,老伯“责怪”时关爱的神情,成了永远的感动。
或许正是日常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汇聚成了陈德剑为居民服务好的无限动力。作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许加明工作室成员,陈德剑负责着新源社区6000余户家庭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
随着中心成为上海市首批社改试点单位,中心率先开展1+1+1组合签约、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等服务。尤其是2016年,中心积极探索居家养老工作,陈德剑转变观念,紧跟改革步伐,暗暗发誓要成为一名社区居民的合格健康守门人。
为此,陈德剑更忙了。除了正常的全科门诊,还要对管辖的澳丽映象小区及和亭佳苑小区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重新梳理。白天上班时间不够用,就晚上做,甚至利用双休日加班做,这样的加班加点成了陈德剑的一种工作常态。
陈德剑利用门诊时面对面的宣传,以及挨家挨户打电话,甚至上门宣传,在原来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对管辖区域内60岁以上的慢性病患者签约“1+1+1”组合式服务。同时,让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和居家护理服务等医改新政新举措,让更多居民知晓,让有需要的社区居民能尽快、尽早享受这一改革“红利”。
在陈德剑整理归纳的健康档案上,清清楚楚显示着这样一组数据:“1+1+1”组合签约服务对象近575人,管理高血压患者399人,糖尿病患88人,肿瘤管理32人……这份数据不仅是陈德剑工作量的体现,更是他一份份辛勤付出的记录。
而对于这份辛勤,陈德剑自踏上家庭医生岗位那一刻起,就做好了准备,无论啥事都比不上社区居民健康的事大。
有一次,好不容易有一天休假的陈德剑,答应家人出去逛逛,弥补一下“忙于工作忽视家庭”的“过错”。就在一家人高高兴兴准备出行时,陈德剑的手机响了起来,是和亭佳苑的一位居民何某打来的,说是咳嗽一周多了,感冒药吃了没用,今天早晨起来感到胸痛,于是打电话问“要不要紧?”
“不行!一定要做个心电图检查……”在了解了病史病情后,陈德剑隐隐感觉到不对劲,“你马上到社区中心,我马上到。”连向家人解释都来不及,转头就往中心赶。心电图检查结果,竟出乎意料的是心肌梗死。
时间就是生命。陈德剑边安慰病人,边联系急救中心,边联系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及时有效的抢救,让何某躲过一劫。“要不是陈医生的及时,真不知会是怎样的后果……”事后,每每说起这事,何某总会这样长叹上一番。
尽管,陈德剑踏上家庭医生岗位只有五个年头,然而五年来,他已是在他管辖的新源社区拥有着大量的粉丝,在他手机微信、QQ中建立起了“社区居民朋友群”、“社区居民病友群”等群,“粉丝们”有关健康、养生、康复等等咨询,一个接一个,并都能及时得到解疑释惑。当“社区居民的健康好管家”不再停留在陈德剑的口上,而是实实在在地付注在为居民服务的一次次行动中。
(安亭镇社区卫生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