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由于连着多台手术,感到有些疲惫的殷勇,今天早早地睡下了“是不是有啥不舒服?”一反往日睡前必须看一会骨科相关专业杂志的常规,以至于引起了妻子的“怀疑”,关切地问道。“早点睡,养足精神,明天还有三台手术要做。”殷勇解释道。却不想,刚睡下不久,就被一个电话叫了起来。
原来,务工者小王深夜回家时不慎摔了一跤,要命的是,地上一根木桩,不偏不倚戳进了他右侧腋下,鲜血顿时喷涌而出。被吓呆的工友们手忙脚乱的把小王送到了医院。如此的外伤,连见多识广的当班医生也惊呆了,在予以加压等紧急止血后,请殷勇来院急会诊。深知这样的外伤,时间就是生命的殷勇,又来了次深夜“飙车”。时值寒冬的午夜,路上少见有车辆,也根本没有行人,他用比平时足足快了几倍的速度驱车赶到了医院。
无影灯下,只见一根粗约一厘米左右的小木棍直直插在腋下动脉上,血流不止。殷勇手起钳落,准确地夹住了破损的动脉。虽然,血被止住了,但要修复断裂面如此参差不齐的血管,却无疑是种考验。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殷勇决定从下肢大隐静脉截取一段血管,修复破损的动脉。在团队配合下,破裂的动脉顺利修复,因缺血而冰凉的右上肢开始有了温度。在对周围神经等进行了全面探查,确认无损伤后,殷勇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此时,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而这样的不眠之夜对于殷勇来说:习惯了。
人们常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本能,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现任区中心骨科主任的殷勇,就是用坚实的脚步,践行着这份奉献,更践行着一名医生的担当。
有位八十高龄的郑姓老人,在路边散步时被出租车碰倒,导致右腿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收住到了病房。脾气古怪的老人,不但拒绝了手术治疗,还拒绝石膏固定,完全没有商量余地。
在对当时情况作了全面评估后,殷勇尊重了老人的意见。保守治疗期间,由于老人患有糖尿病,骨折的腿上有处皮肤挫伤一直不能痊愈,于是每天亲自为老人换药“理所当然”成了他的“任务”。忙的几乎连休息时间也没有的殷勇,还想方设法抽时间,不是陪他聊天,便是指导康复。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终于被感动到的老郑也有了笑脸,并开始配合起了治疗。
可以出院了,倔强的老郑又固执了起来,一会儿和出租车公司纠缠起了理赔问题,一会儿又和为他奔波的居委干部闹起了别扭,说啥也不肯出院。
“他肯定是担心回到家没人照顾。”殷勇表示理解,并管起了这份“闲事”,利用休息时间与居委等反复商量,并最终在老人同意下,安排他住到了照护有保障、康复有条件的老年护理院,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我现在完全好了,回到家里了……”在一次门诊随访时,老人一见殷勇便显得有点激动,还递上一块花生糕,“这是邻居旅游时带回来的特产,我给你留了一块,尝尝味道。”都说,感动可以没有震撼却能滋润心灵,无需夸大却让人感动不已……,或许就是这样的感动。
时刻想着病人的殷勇,却总是会把自己给忘了。他被检查出甲状腺肿块,且需手术,但他总以“工作忙”为由一拖再拖。随着肿块的越来越大,终于在家人的“硬逼”下,住进了病房。
得知殷勇要住院开刀的消息,同事们无不诧异不已,因为就在他手术的前一天还在上班,手术当天早晨还在病房查房。尽管甲状腺手术对于天天“动刀动枪”的同事们来说,没啥可担心的,但在殷勇手术的这一天,同事们的心还是紧紧揪着,直到晚上七点,有人在骨科微信群里报道“手术结束,正在复苏”,他们紧着一下午的心才松了下来。
小腿骨折,在病房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的陈起,是殷勇的病人。连着几天没看到殷勇,陈起起初心想着“可能是休息”了,第三天,打听到殷勇住院手术的消息,“怎么会住院?还是手术?”陈起连忙拄着拐杖,蹒跚着找到了殷勇所住的病房间。
由于术后颈部带着两个负压球,殷勇还不能说话,陈起默默地拉着殷勇的手,眼神中既有“怎么一点也不当心自己身体”的责备,更有愿好人平安的期盼和真诚的祝福,临走时硬要塞上500元钱,“买点水果……”,怎么也推脱不了。殷勇只得先收下,转手委托护士长还给他。
自担纲骨科行政科主任后,殷勇更忙了,但造福病人的初衷却始终没变。他带领团队,先后成功开展的人工肩关节、膝关节置换,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以及脊柱组的颈前路小切口椎间盘置换术、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技术等亚专科团队建设,已成为医院的“科室品牌”,而最让他开心的永远都是,一名又一名骨病病人的康复。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殷勇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心中只有病人的写照。
(区中心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