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为病人善意盖被时遭到无情的谩骂,或给患者好心喂饭时“收获”满脸的唾沫。甚至有的时候,为他们检查身体却被当做“流氓”一顿拳打脚踢……在区精神卫生中心,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这样的剧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但作为一名精神专科医生,高红艳对此却从无怨言。当笔者问及是否后悔自己的选择时,她只是淡然一笑:“精神科医生总要有人做啊!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没有什么后不后悔。”
1996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的高红艳,进入区精神卫生中心成为一名精神病专科医生,先后到男病区、女病区、老年病区进行轮岗,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直至担任老年病区主任。一路走来,她在帮助无数患者重新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也更坚定了她做好一名专科医生解除精神疾病患者疾苦的无悔决心。
老年病区共有150多个病人,患者年迈是常规的难题,丰富的精神症状是额外的负担。他们大多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语言交流困难,甚至连吃什么、吃多少、饿不饿等等最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表达、难以沟通。更何况要长期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其中的艰辛更是可想而知的。
15床的沈老伯是个孤老,入院时因尿失禁,全身散发出阵阵臭味,就连同屋的患者都抛过来满眼的鄙视。但高红艳没有退却,制定治疗方案、插导尿管,并和医务人员一起帮老伯洗澡换衣……等等。看到老伯营养不良,高红艳特地到超市买了奶粉、米粉等营养品。一有空闲,她或是冲奶粉或是调米粉去看望老伯,边和他聊天:“人是铁饭是钢,吃饱吃好了才有力气……”,边“监督”他吃完。
每到探望时间,看着其他患者来来往往家属不断,尤其是带来的那些好吃的零食、水果什么的,老伯像个孩子似的两眼放光,渴望的眼神让人心疼。高红艳看在眼里,就时不时的买一点水果、糕点,喂老伯吃。耐心的态度、细致的照顾,让很多第一次来探望的家属一度误以为是老伯的子女。
自成为一名精神病专科医生起,高红艳就下定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和命运交付给所热爱的精神卫生事业。“言之易,行之难”。2015年,患有抑郁症多年的高阿婆,因肺部感染伴褥疮感染入住中心老年病区。据家属介绍,高阿婆一开始因为头痛、背痛、胃部灼烧感等一系列症状怀疑自己得了绝症的高阿婆,在被确诊抑郁症之后,一直由家人24小时看护、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直至家里另一个老人病倒,家人分身乏术,才导致阿婆的病情日渐严重。无奈之下,家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阿婆送到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同时也做好了她随时离世的思想准备,并一度以为熬不到过年。
送来时,阿婆不言不语、一动不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已进入医学上的木僵状态,俗称“木头人”。同时,阿婆臀部的褥疮已经发黑、腐烂,再加上患有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病情发展不容乐观。住院期间,因为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阿婆的家属也只是偶尔来看望,寥寥数次,再加上每日忙于工作已是疲惫不堪,对阿婆几乎是“放任不管”,照顾阿婆的重担都压在了病区医护人员的身上。
面对这样一个患者,高红艳没有轻言放弃。与阿婆交流困难,她就坚持每天早安问候“阿婆,你好吗?”,面带微笑、轻声细语;阿婆需要全程照顾,她就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喂饭喂菜、穿衣盖被,动作轻柔、态度和蔼;针对褥疮感染,她亲力亲为,除了每天花整整一个小时为阿婆清创换药,还叮嘱医护人员为阿婆定时翻身,有时亲自上阵,常常一身大汗……高红艳的爱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深深感动了家属。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功夫不负苦心人。仅仅一个多礼拜,换药清创就初见成效,阿婆臀部的腐烂组织被彻底挖除干净,并渐渐长出了新的肉芽组织。慢慢地,面无表情的阿婆看到高红艳查房时会咧嘴微笑;渐渐地,阿婆不再无言拒绝医护人员的喂饭,有时还会主动配合……看着阿婆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起初不抱任何希望的家属,不仅看到了希望,更是放心“托胆”地把阿婆托给了高红艳和她的医护团队。
今年夏天,因病重不治,阿婆在病房里,没有任何痛苦地安详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没想到,她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护理,受到了最无微不至的关爱和陪伴……谢谢!”在处理完阿婆的后事后,家属专程来到病房找到高红艳,紧紧拉着她的手一再表示:“平时工作忙,是我们没有照顾好老人,多亏了你们,高医生……”言语中既是满满的惭愧,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感激。
红日高照贵人来,艳阳天下春常在。这是众多患者及家属对高红艳的一致评价,也是高红艳用一言一行,时刻践行“生命至上,暖阳相伴”医者使命的真实写照。
(区精神卫生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