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用爱兑现签约服务的承诺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1日

bf5a9500df63412298306804597e3bcd.JPG

“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提名奖获得者  真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汤鸣秋

早晨七点,汤鸣秋就敲响了陈老伯的家门。

原来,凌晨时分,签约服务对象陈老伯拨通了汤鸣秋的手机:汤医生,我醒来感觉头晕、胸闷,怎么办啊?“陈伯,不要紧张,测一下血压、看看心率,把结果告诉我……。”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等多种慢性病,所有的病史情况,汤鸣秋一清二楚。再说,也是“久病成良医”,不少时候,有些啥小情况电话远程指导就行。由于今天是汤鸣秋的门诊日,正想着能不能赶在上班前去老伯家看看时,老伯又来电话了,“汤医生,吃了药好多了,你忙,不要过来了。”

尽管“好多了”,可还是放心不下的汤鸣秋还是决定赶在上班前去看看。在确定老伯已无大碍后,汤鸣秋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并在进一步沟通时,终于发现老伯的头晕胸闷是由于他擅自减少降压药物剂量,导致血压升高所引起。“老伯,高血压药是不能随意减少增多的……”尽管要赶着上班,但汤鸣秋还是坐了下来,又是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与劝说,直到老伯满口答应,并保证一定按照剂量吃药后才放心离开。随即以“百米冲刺”速度赶到工作室,因为“不能让预约好的病人等我啊。”

上午门诊,看完最后一个预约病人已是过了午餐时间。汤鸣秋就在更衣室里胡乱扒拉了几口同事为她从食堂里带来的饭菜后,风风火火地赶往吉镇社区活动中心。下午,她预约了小区70多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除了随访,还要为他们讲一堂高血压、糖尿病用药的知识讲课,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控制病情。

四点钟,是汤鸣秋的结对服务时间。结束讲课,她马不停蹄地走进某小区,敲响了空巢老人刘阿婆的家。为阿婆做完体检、随访后,“今朝夜饭吃点啥?有啥要帮忙?”她没有急着离去。“不用,不用。中午的饭菜热一热就好了。”“那我陪你说说话。”汤鸣秋与阿婆聊起了家常。像刘阿婆这样的空巢老人,汤鸣秋共签约结对服务了三十多位,老人们几乎异口同声:我们有了一个做医生的女儿!

像这样忙忙碌碌的“日子”,对于汤鸣秋来说几乎是种常态。自2001年,她从工作近十年的南翔医院毅然来到基层社区,成为社区中心首名全科副主任医师以来,汤鸣秋完完全全适应了这样的忙碌。汤鸣秋带领团队走街串巷,管理着辖区103名糖尿病患者、412名高血压患者,以及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指导。过硬的技术、贴心的服务,成为了辖区居民的“好闺女”。

签约居民徐老伯是位病程长达十几年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没家属照顾,加上对疾病的认知不足,血糖忽高忽低。在了解了老人的情况后,汤鸣秋多了一个心,不是通过电话,就是上门直接督促老人定时检测血糖、按时服药、定期复诊,还教会了老人一旦出现异常血糖值,如何记录进食情况及有无特殊身体不适,并在每周的复诊时把记录本带上,分析调整用药。好在一段时间,老人的血糖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令他高兴不已。看着汤鸣秋如此的“良苦用心”和忙碌,于心不忍的他决心要做:最听话的病人。如今,老伯每次来糖尿病专科门诊复诊,就会以自己的经历劝说起“糖友”们:我的糖尿病十几年了,听了汤医生的话,现在不要太好。你们也要听汤医生的话,按照她的指导去做,按时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病肯定会好的。

像操心其他老人一样,某小区的吴阿姨则是汤鸣秋较为操心的独居老人。老人集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于一身,并留有脑梗后遗症,总记不住每天要服药,最多时,汤鸣秋一天要打五六次电话监督老人服药。为让老人不少服漏服药,自己出钱给老人买了药箱,细心地帮老人把每天服用的药分好,做上标记。并利用午休时间上门去看看老人,帮着做点家务……成了习惯。邻居时常开着玩笑:阿姨有了个女儿。

辖区里有一位尧老伯,对家庭医生制服务不了解,在老伴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后,还一直认为是有名无实的“作秀”。为了“检验”家庭医生服务到底是啥,一个午夜,老伯拨通了汤鸣秋公开的服务手机,称自己突发急病。被惊醒的汤鸣秋,一看是签约服务家庭的来电,可电话里是个陌生的声音,但她还是详细询问了病情,并给予详细的指导,并提示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老头子,侬没啥事体打啥电话?”被吵醒的老伴来了气,“汤医生一天到晚介忙介辛苦,侬还要影响伊休息。”在责怪老伴的同时,则是对汤鸣秋的心疼。事后,汤鸣秋的家人和同事劝她晚上休息时把手机关了,“这怎么行,万一居民们有啥急事怎么办?”汤鸣秋想都不想反问道。

社区居民的事无小事。就是这样,时刻把居民健康放在心上的汤鸣秋,凭借着耐心、细心、热心在家庭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实践着一名家庭医生的信念和人生价值。

(真新社区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