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双塘村里的新乡医“姐妹花”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6日

【编前语】 骑着电瓶车,背着药箱,穿行在田埂上……,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王海英、陈晓婷,就是每天这样出诊的。

“我们这里农田环抱,居民以务农为主,年轻人外出工作,留下老年夫妻。他们大多腿脚不便,需要我们的上门服务。”90后姑娘王海英、陈晓婷,两年前经“定向培养”从上海健康医学院毕业,定岗在华亭镇社区双塘村卫生服务站,成为了村里的“新乡医”,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乡医“姐妹花”。

大部分时间,“姐妹花”是在上门出诊,给村里的老人做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随访。得益于全市推开的延伸处方、慢病长处方等社区卫生改革好政策,如今,原来只能在上级医院配到的药品,这些老人与“姐妹花”签了1+1+1组合签约后在村里服务站就能配到。自然,“姐妹花”也时常当着“药品快递员”,上门送药,为老人送上一份特殊温暖。

“以前我们总是跑到区中心医院看病,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还没有直达公交车,看趟病蛮麻烦。现在有啥问题问问她们,要配啥药她们还能送药上门。总而言之一个字:好”双塘村的村民们一谈起这样的方便,无不感慨“看病方便了”。

转眼间,王海英、陈晓婷已是在“乡医”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了。可是,“大医院不去,毕业了还回到村里……”尽管现在多少有点依赖她们,但不少村民到现在还是对“姐妹花”回乡当名“乡医”表示不理解。

来听听她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417f75f0464c47fb80e7c6a13f9b2724.jpg

图为王海英(右)与陈晓婷(左)在一起分析慢病管理档案

     王海英 —— 华亭镇双塘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全科助理医师

农村里的空巢老人比其他老人更需要连续性有针对性的基本医疗服务,就在他们身边的家庭医生,则更能为他们的健康,提供及时的服务和帮助。

刚开始工作时,我常常会感到迷茫和忐忑,很多村民都不相信我这个黄毛丫头会看病,对我提出的各种建议也是半信半疑,有时还会从老“乡医”那里求证一下,让我感到与村民们总是隔着一层。

在“老乡医”的指点下,不仅让我很快找到了做家庭医生的方向,而且,原先的迷茫与不安,在我与村民们的不断沟通、交流、解释中慢慢消除了,并随着逐渐打开的人脉,走进了村民家里。

没过多长时间,村民们都知道了“服务站有个小王医生”,来找我看病的人多了,有事没事来找我咨询,甚至聊天的人渐渐的多了,服务站热闹了起来。

由于双塘村留守老人较多,子女不在身边,遇到生病落痛,往往是一筹莫展。签约的钱阿婆就是这样一位留守老人。阿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规律服药后血压仍然控制不好。我就利用1+1+1签约服务通道帮她预约了瑞金北院的专家门诊,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病情趋于稳定。但出院时专家建议的每天要服用10种药,更因规定的一张处方一次不能超过5种药,也就是说一次药要分两次去配。眼看着出院配的药吃的差不多了,要到医院去配药了,想想去一趟路远不说,乘车、转车、排队……费时费力,阿婆和老伴不由得忧心忡忡。

我得知情况后,立即来到阿婆家详细了解阿婆的服药情况,并在咨询专家后确定可以适当减少几个药后,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很快帮阿婆配好了药。“连村口也不要出就配到药了,这样的方便绝对是真正的方便啊。”老夫妻两逢人便夸党的政策好,家庭医生服务好。

随后一段时间,我除了定期上门检测血压,定期为阿婆送药外,还会去陪阿婆聊聊天。或许是心情好的关系,一段时间后,阿婆的血压一直很稳定,于是我也随之把阿婆的药物品种、剂量慢慢减了下来。“小王医生不仅经常来看看我问问我,有啥不舒服、要配啥药?就像女儿一样。而且还有本事,把我的血压‘管’的好好的。”阿婆与邻居们聊天说的最多的是她与我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

在基本医疗服务外,家庭医生为村民们所提供的延伸处方、慢病长处方,以及便捷转诊、健康管理等系列方便实惠的医疗服务,省下来回大医院的时间,省却了舟车劳顿和排队等候,实实在在,能感受得到的实惠,让父老乡亲们惊喜连连。

从签下第一名高血压患者家庭医生服务,到现在有了200多名父老乡亲签约,对我的信任与认可,让我感到一名家庭医生的成就感,找到了回乡守护村民健康的最恰当“理由”,因为他们需要我。


陈晓婷 —— 华亭镇双塘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全科助理医师

乡村医生,是一份青春无悔却又任重道远的工作。最关键的是,村里的老人们需要我们。因为就算是送药上门,也不是一次单纯的送药,而是一次嘘寒问暖。

与王海英一样,从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乡村医学)毕业,又经过3+2规培,在顺利通过全科规范化培训,以及全科助理医师考试后,我被安排到了双塘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这个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当上了一名“乡医”。

由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双塘村,地处嘉定的最北,华亭镇的最北,隔河与江苏太仓相望,共有21个村民小组,757户,户籍人口2230人,常住人口19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40%。

“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慢性病管理的工作压力越重”听着前辈们的指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本着做好基本医疗服务和管理好慢病患者的愿望,“守株待兔”,等着村民们来看病、来签约。

“平常有点小毛小病都是能忍则忍的老人,对于慢病管理一是不了解,二不感兴趣……。”前辈一语道破了我们的“尴尬”。于是在前辈的指导下我制作高血压患者随访登记本,主动走上门,没过多长实践,我突然发现随访本上有不少人的名字鲜少出现在服务站的就诊记录本上。在作出患者“惯性就诊”的分析后,我再一次感到了积极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在上门随访的过程中,还会主动为他们宣传解释不同医院不同的报销比例,以及延伸处方、长处方带来的便利和实惠等便民惠民政策,在为村民们提供就诊便利的同时,很快把慢病管理工作从被动转为了主动,村民们需求被很好的引导释放了出来,来找我看病、转诊的人多了起来。自然而然,一回生两回熟,与村民们也熟悉了,村民们也对我愈加信任了。有时,休息天,甚至晚上也会接到村民们的咨询电话。

而说到与村民们的生疏到热络,就不能不说顾老伯。老伯是位百岁老人,双目失明,常年卧床。在我第一次上门随访指导康复时,老人的脸上写满着不信任,甚至是“戒备”。我坐在老人床边,东一句西一句与老人断断续续的聊着,慢慢地我听出了老人的心声:老人不只是需要一名医生,更需要一位给予心灵陪伴与安慰的朋友。我情不自禁地握住了老人的手,而就在这瞬间,我明显看到了老人失明的双眼,分明闪露着点点泪光。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定期或不定期的会上门去看看老伯,康复、医疗变成了只是一种顺带。老伯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家人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尽管这样的故事平凡,但就在这样的平凡中让我找到了做一名乡医的人生价值。村民们的需要,就是无悔做一名合格的乡医,在乡村小路上尽情挥洒青春的全部理由。

(华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