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李敏通过人才引进从甘肃省肿瘤医院来到嘉定区中医医院。迎着扑面而来的浓郁嘉定儒风,在踏上疁城这片热土的那一刻,她就下定了要用所学所能服务嘉定人民的决心。
凭着在肿瘤医院多年的工作经验,李敏义无反顾地负责起了医院肿瘤科病房的组建。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病房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等硬件上的困难,更面对着人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等困难,李敏迎难而上,培育着科室发展,孕育着学科腾飞。
肿瘤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同情,李敏时刻这样提醒着自己。每每看到这些浮肿、憔悴的肿瘤患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同情,而李敏深知,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除了同情,更要有专业的知识去帮助到病人。有一次,科室里接诊了一位被判定已没有治疗价值的卵巢癌晚期患者,看着老人的痛苦不堪,心有不忍的家属试着把她送到了区中医医院,试着能不能用中药缓解一点病情,减少一点痛苦。
看到李敏,阿婆第一句话就是:我还能活几天?孙子的结婚喜酒恐怕喝不到了……。李敏的心抽了一下,平日里能说会道的她,此时竟也一时无言以答,明白了老人的“担心”。针对病情,李敏深入细致分析,为阿婆“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解决腹水问题,再用中药巩固疗效。
这段时间,除了专业有效的治疗,李敏还牵肠挂肚着阿婆的点滴情绪变化。每次查房时,李敏总是想方设法“逗”阿婆开心,“孙子结婚的喜糖我也要吃哦。”待到阿婆开心后再问病情、查身体。而每每出现一点病情的转归,李敏总不失时机地给阿婆最大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终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阿婆的腹水消失了,病情有了起色,阿婆原先黯淡的脸色也一点点红润了起来,基本的生活料理,阿婆已不让家人代劳。最前不久,前来复诊的阿婆更是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李主任,乃我要准备喝曾孙的满月酒啦!
一提到肿瘤科,让人常常感觉到死神的一种逼近。就连病房的空气里,也充斥着压抑的味道。李敏没有被长期的这种气氛所麻木,而更多的是激发起与病人共同抗击病魔的决心与勇气。病房里收治过一位来自郑州的腹膜转移癌患者。
患者刘女士是某金属制品研究院的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刚入院时有大量腹水,盆腔积液……,徘徊于生死之间。眼中流露的对生命的绝望和面对病魔的脆弱无助,以及家属的凝重表情,深深刺痛着李敏。随着治疗方案的精心制定,治疗有序有效的进行中。为最大限度舒缓刘女士的绝望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从工作谈到了生活,从家庭谈到了子女。这段时间,李敏一到下班,眼看着“热闹”一天的病房归于平静了,就会来到刘女士的床边,与她长谈起来。看似无意的聊天,可就在这润物细无声间,让心灰意冷的心渐渐回暖了起来。从一开始的绝望,到积极规划人生的质的变化,对疾病的转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出院时,刘女士拉着李敏的手,动情说道:李医生,这段时间我很快乐。我还要去实现一个个还未实现的愿望。
李敏的不懈努力,不仅为学科带来了快速成长发展,也得到了广泛肯定。先后获嘉定区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被聘为嘉定区中医医院中医工作室二期和三期建设导师、嘉定区中医工作室导师。入选嘉定区第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其中参加由龙华医院徐教授主持的课题“益气养精理论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课题研究,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孜孜不倦,努力付出的身影。
在病人和家属眼中,李敏是淡定而又和蔼的,这种自带的强大气场,让人感受到希望和安慰;在年轻医师眼中,李敏是严厉又温柔的,专业上一丝不苟,生活学习上关怀备至。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深信不疑的真理是,对患者多一张亲切的笑脸、多一个鼓励的眼神、多一句温暖的问候本身就是一具灵丹妙药。
(区中医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