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参加了嘉定区医疗保障人员岗前培训班。通过高标准、高效率的实战集训,提高突发事件中病人救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参加培训前,我在想这次是不是又是那种听课、考核式的培训?走进教室,感觉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与以往截然不同,台上一名主讲导师,台下还有三名辅导导师正有条不紊地准备着上课的教具,桌椅、培训模型、多媒体授课等设备,一应俱全。
经主讲导师介绍,此次培训班采用的是十二名学员组成的小班化教学,每两人一组,每组配一个模拟人教具。主要以理论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主讲导师根据操作视频详细讲解理论、操作要点,辅导导师会亲手带教操作,保证每位学员能规范正确执行每一步操作。理论考试要达到优秀,操作考试时关键步骤一步都不能错,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经过两天的集中培训,不断反复操练,我终于顺利通过了考试。同时,这两天与众不同的培训课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培训,统一应用国际化标准,规范性强。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在心脏病突发事件急救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心脏协会权威机构发布的。针对目前急救保障人员梯队水平参差不齐,能力不等的现状,通过高标准,统一提高急救医务人员急救能力,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保障急救医务人员应急急救水平。
培训,采用新颖的学习方式,培训效果显著。通过主讲导师细致讲解,台下导师配合一对一实操带教,严格地考试制度,做到了不优秀不发证,切实有效保证了医务人员在保障活动过程中能力和素质的体现。本批次学员全体通过了考核。
培训,重视理念上的提升。更加注重在发病早期给予急救的重要性,整个急救流程讲究“精、准”,强调心肺复苏早期的心脏按压及呼吸道管理,强调早起不间断的心脏按压,以提高心脏骤停病人抢救成功率。
培训,针对性强。参培人员急救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培训课程在设计时就凸显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特点,注重急救中心外人员的培训,提高在公共场合应急状态下有更多的人,以更高的标准参与到心脏病突发事件的早期施救上,有效提高心脏病病人突发事件后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区安亭医院杨传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