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妙手扶桑梓 高医攀新峰

发布时间:2018年8月31日

                                        bc7b2a775bfc43c89216451fd8f5d056.JPG

“十佳医生” 瑞金北院神经内科执行科主任 刘建荣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刘建荣,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立志,长大后要当医生为民解除疾苦。

198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刘建荣,终于圆了他梦寐以求的医生梦。

从踏上医学之路的那一刻起,刘建荣就始终保持着如饥似渴学习西医经典著作、疑难危重症病例、名家著论,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新动态、新技术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的状态。也很快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危象、脑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应对解决各类疑难病及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承担起了院内外疑难复杂病例会诊。

有个夏日,病房收治了一位中年女性,近两年来,车女士频繁出现肢体僵硬,不能活动,且越来越趋于严重。在当地医院反复求诊病情没有缓解而近乎于绝望时,朋友推荐她在网上寻找,于是她很快慕名查找到了刘建荣医师的专家门诊。接诊后,刘建荣凭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当即给出了“僵人综合征(Stiff-Person Syndrome)”的诊断,并经过神经电生理等进一步检查,予以了确诊。经过用药治疗,车女士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令她和家人喜出望外,直呼:神医。

“医为仁术,必怀大爱之心。”医生面对的病人,很多因病痛的折磨而情绪急躁和焦虑,医生在详细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心怀大爱,耐心细致地与病人交流沟通,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每每在日常诊疗中,面对病人,态度总那么地和风细雨,透着暖人的体贴与关心,身体力行向年轻医师示范着医者的慈爱之风范。每每遇到疑难杂症,急病人所急向病人所想的刘建荣总是想尽办法,以至于废寝忘食,寻找着最佳、最有效的诊治,乃至性价比最高的治疗办法,只为尽早、尽快解除病人的疾苦。

一心扑在病人身上的刘建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但鲜有休假日,就连每天上下班也总是没有个准时。

2014年,有位三十岁出头的产妇,在生完宝宝后一周突然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头颅CT检查提示大面积脑出血。这是一种神经科危急重症,来到医院时,患者已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危在旦夕。

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刘建荣在作出患者是由于产后高凝状态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而出现的继发性脑出血诊断,并在全院多科会诊后,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全力以赴抢救。整整一周时间,围着这位素不相识的产妇转,没有了下班时间、休息时间,直到生命体征平稳下来。

作为一名重点研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领域的专家,注重于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始终坚持认为“一切科研都必须有利于临床”,并切实努力将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同时更重视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在他带领下,瑞金北院神经内科已建立急性脑梗死溶栓体系和规范化处理临床路径,并加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为卒中中心,已通过上海市医学会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评估,具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技术的临床应用能力,挽救了大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近三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市人才培养项目4项,市科委课题1项,市卫计委科研项目3项。至今,刘建荣已培养研究生5人。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现代急诊医学、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和内科疾病手册等著作的编写;参与卫生部“九五”攻关课题“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上海市卫生发展基金项目“脑卒中规范化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负责参加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研项目“高血压性脑出血防治的临床研究”、“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建立和示范”、“脑卒中二级预防和早期干预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等。

面对患者,他态度和善;带教年轻医师,他尽心尽责。他锐意进取,坚持科研为临床服务。“医为仁术”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瑞金医院北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