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坚守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0日

143a68d7b976487ead5b7aa717ca5dff.png

“十佳医生” 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陈 霞

 

有天,一位74岁的大爷,在连续几天胸闷不适的情况下,才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就诊。可就在大爷坐在候诊椅上候诊时,意外发生了……

好端端坐着正在静静候诊的大爷,却突然毫无征兆地倒地不起,并随即呼吸心跳停止。由于事发突然,一旁的家人都反应不过来。就在此时,正在接诊的陈霞闻讯冲出诊室,容不得她再有更多的考虑,就地跪在了地上做起了胸外心脏按压。经过有效的心肺复苏。老人渐渐有了自主呼吸,在确定老人有了颈动脉搏动后,陈霞立即呼叫团队送往急诊继续抢救治疗。

“要是没有陈医生的当机立断……”“要是再拖一会……”“要是抢救不当……”现场目睹抢救全过程的候诊患者与家属纷纷如是议论着,“如果没有陈医生,后果真不敢想象啊。”这不仅说出了对陈霞雷厉风行、医技精湛的钦佩,说得也是家属心中最想说的。事后,大爷的家人还特地制作了一面锦旗,上书“救命之恩,永世难忘”,鲜艳的八个大字表达全部感激。

或许是职业的特性决定了陈霞的性格。作为一名经常与时间赛跑的心血管内科医生,陈霞的雷厉风行更是同事们所一致公认的。抢救病人,她总是冲在第一线;科室管理,她是主任的“贤内助”;学科发展,她尽其所能,倾注了所有智慧与热情。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自2012年起,医院心内科成立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陈霞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CCU所有重症患者的诊治工作,心脏病的特殊性质,以及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陈霞的付出必定是加倍的。但每每问起她:这样忙,值不值得?她的回答就是一个字:值!对她来说,一次又一次地把临近死亡边缘的心脏病病患拉回来,那种喜悦是她最高的价值追求。不惜付出的她更是在时刻为自己“加压”,利用床边超声技术,及时发现心包填塞及心脏穿孔患者,是她利用休息时间去取经学习,并用于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她全身心投入,坚守医者仁心的又一次佐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医疗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不断得以提高。

有关统计显示,2016年一年,嘉定地区160万常住人口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79.57/10万人,死亡率24.68/10万人。对于区域内唯一具备全天候急诊PCI能力的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来说,压力是巨大的。而作为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上海市首批28家试点医院之一,“建立胸痛中心势在必行”,陈霞与同事们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团队努力下,2016年,区域胸痛中心正式在区中心医院成立。陈霞担起了胸痛中心联络员一责。为顺利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造福更多的心脏病患者,陈霞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之余,精心组织院内、院外各级、各类培训工作及制度、流程的制定和完善。在院前120急救、院内多学科协作等工作中,对标国家胸痛中心要求,已远远不是一名“联络员”,而是一名“设计师”。在团队的合作下,把胸痛中心D-to-B时间缩短到了65分钟,优于国际标准90分钟,并于2018年3月以全市最高分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的国家认证。

在科室申请到市重点专科——心力衰竭专科后,作为学科技术带头人,陈霞在为期3年的重点专科建设期间,致力于加强临床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在她的带领下,科室成立起心力衰竭防治团队,通过信息化媒介,为心衰患者的后期康复和自我管理搭建平台,把心脏病的防治关口前移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为让更多市民知晓胸痛知识,了解急性心梗的临床表现,最大程度地防范因心肌持久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陈霞带领团队,定期下社区开展健康宣教,让“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警示深入人心。同时,她还带动了区域内多家二级、一级医院开展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在全区范围搭建起了一张规范的心脏病救治网。

风风火火的“女汉子”,还有博爱柔情的一面。她多次主动请缨,先后奔赴云南迪庆、青海果洛,加入到了对口支援志愿者队伍中。尽管,严重高原反应是她始料未及的,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些翘首期盼着“上海医生”的老百姓。

也许不是最闪亮的星星,但用力发光,为夜行中的人们点亮希望明灯;也许不是最出色的船长,但用心掌舵,为风浪中的船只掌控前行的方向,她就是陈霞。          

 

(区中心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