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着!”、“防控突击队”、“随时准备”、“待命!”……在接到疫情防控通知后,嘉定区迎园医院各个群里迅速响应。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群众,上下团结一致,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只有沉下去,才能掌握情况
“特殊时期,作为共产党员,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冲锋在前”,有着13年党龄的老党员王诤斩钉截铁地说,这一如她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小年夜那天,按照区卫健委的统一部署,各医疗单位抽调医务人员到各交通道口排查来沪车辆,王诤第一个报名参加了道口执勤,在寒冷的冬日一站就是大半夜。
作为迎园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基层社区是他们的主战场,也是阻击疫情的前沿阵地。“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比较突然,人手不够,我肯定是要顶上去的!……基层的情况不下到一线,也是没办法摸清的”,王诤介绍说。接到社区流调的新任务后,在年初一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她亲自上阵,成为六人流调小组中的一员。
根据最初的安排,王诤和科室同事们按照居委提供的名单,分散上门,逐一排查重点地区返沪人员。原本以为这样的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人员能动性,加快排查进度。但一天实践下来,她很快发现了问题,“一个人要做的工作其实很多,还要严格区分污染物和清洁物,真的会手忙脚乱”。原来每位工作人员既要负责测体温、表格登记、防疫宣教,准确分类污染物和清洁物;当遇到发热人员,还要联系后续处置及跟进,不仅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耗时长。
“我回去想了想,后来就决定给大家分组”,王诤说。总结了第一天的工作经验之后,在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中,她果断采取两两分组的方式开展排查,在交通工具上,将有车和无车人员安排为一组,这样不仅方便了出行,也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个体的工作压力。通过有效的分工配合,使一线工作者在服务社区、防范疫情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自身。
冬日的夜特别漫长,当外出参与流调的同事回来时,发现她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此时的王诤,还在电脑前汇总一天的工作,关注微信群,联系居委安排后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她不顾女儿要高考复习、丈夫身体不好要照顾,连续十几天早出晚归,坚守在抗疫前沿。
这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
“我虽然是新上海人,但是我早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我在老家生活十七年,来上海也快十七年了”,迎园医院预防保健科员工侯以琳颇有感触地说。“这个春节,我原本订了回老家的票,要把儿子接出来……不过,现在我想上海更需要我,工作更需要我”,说到这里,她心有愧疚地顿了顿。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侯以琳的春节计划。原本她订了年初一回老家的票,要把儿子接回来团圆。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假期取消,她被安排去高速道口执勤。接到任务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往返车票都退了,整装待命。
年三十,在这个本该全家团圆的日子,她放下了对儿子的思念,赶在去道口执勤的路上。但是半路上,电话响了。“你先回来,道口先不要去了,还有其他任务,回来待命”,侯以琳回忆道。
被要求折返,听候调遣。虽然很意外、很突然,但侯以琳没有一丝犹豫,立马又赶回了单位。“上门做入户调查”,这是她接受的新任务。冒着风雨,夹杂着汗水和雨水,她开始了新工作,根据名单进社区挨家挨户上门为重点地区返沪人员测体温、做记录、进行疫情防控宣传。
期间,侯以琳接触到一户从重点地区旅游返沪的高烧人员,发热的是36岁的妈妈,当测量发现体温异常时,原本说笑着的一家人顿时紧张起来,发热人员更显得慌张、焦虑。“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是打着鼓的,但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这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侯以琳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内心思绪万千,但她依然保持平静。
在复测体温依然显示异常之后,“我想我首先要做的是要安抚居民情绪,再让他们配合进行下一步工作”,因为她深知,对于当事居民而言,此时心理的支持远比生硬的说教更为重要和有效,“我们应该将心比心”。
按工作流程安排好发热人员和同行人员,做好消毒隔离措施之后,她顾不上休息片刻,冒着风雨,又继续前往下一户人家。
冲在一线,敢为人先。他们的工作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这样的一幕幕,在你我的身边,在疫情防控的每一天都在重复上演着。这一场战役,我们众志成城!
(作者:张芳芳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医院社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