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年轻的党员更是充分发挥了带头模范的作用,就在我们中心便有不少这样年轻的身影。
我为魔都守岁 医务科科长——翟佳燚
朋友圈翻回1月24日那天,朋友圈我写道:早上还在抱怨自己过年好像没新衣服穿,其实白大褂才是我最帅气的衣服。
年三十,接到单位汤姐电话,电话言简意赅:事关疫情,紧急会议,听得出她还有许多人需要一一通知。那天会议的内容并不多,除了成立“战役指挥部”,主要是安排人员高速道口监测执勤相关任务。
由于任务紧急,我临时作为第一个在高速公路道口执行任务的工作人员。草草出门没有任何准备,当时的手机仅有30%的电量,身上也是单薄一件外套,再想要回一趟家是来不及的。
出发前,汤姐递给我一个年味十足的大红罐说:“这罐饼干不值钱,代表领导和我的一片心意,感谢你的付出。如果有晚上有啥困难,看一下我们为你准备的物资箱,也会有用。”晚上,我打开物资箱:防护用品、充电宝、暖宝宝、干粮等一应俱全。
今年这个除夕夜的“守岁”,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有意义。在那个“守岁”过后的时间,“战役”正式打响,自此开始了G15高速道口等外、小道口、集中隔离点等24小时连轴转的任务,这段时间,我见到了嘉定从0点到24点完整的样子。
从这次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执笔开始,不管是在医教科办公室还是家里的书房,随时能够开展工作。要组织一直高效、高素质、有责任心队伍不简单,短时间组建起来,我真的心里没底。
没想到的是,抱着尝试的想法在单位微信群中招募队伍成员,却意外地收到了来自单位许多职工的微信“轰炸”,甚至让我有太多感动。有的职工家属主动要求共同参与任务,有的处于哺乳假的同事提出要前往一线,丁勇、梅利霞这对伉俪把两个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后火速奔赴前线,还有正好回家过年的援滇医生张婷婷也在关键的时刻帮了我的大忙。院办汤姐将孩子送回南汇乡下后,与同为卫生工作者的爱人一起与疫情展开了拉锯战,总务科的浦老师、陈师傅,17年前在非典时期就曾奋斗一线,如今退休在即,再次义无反顾……
我的“临时客服”经历 康复科医师——卫琳敏
我是一名康复科医生,得知中心要开设隔离点,我主动报名担当隔离点“文书”工作,负责各项报表的填报以及物资的管理,在隔离点接收住客的四天里,我们“文书组”总共6个人,2人一当班,轮班坚守在酒店大堂的清洁区,引导员、医生护士则在专门的入口负责住客引导、入住以及病史询问体温测量等工作,他们一穿上防护服那便是6小时的不吃不喝,当他们脱下护目镜和口罩,深深的压痕留在了他们的脸上,耳后更是因为口罩勒出了疮口。
有一天,我和陈嘉玲负责23点至第二天上午7点的客人信息填报,本来有些犯困的我们,在凌晨1点多来了一批住客后立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相继3点多又来了几批客人,医生们将客人带入房间让他们早些休息,我们则将客人的信息一一进行填报。
隔离点住满后,我们便开始充当临时服务人员,在街道志愿者的帮助下,每日登记住客提问,并收集住客的生活需求,为儿童们送上益智玩具及图书读物,为住客传送毛毯、数据线、洗护用品以及药品等。起初几天很多住客一时不能习惯隔离点的生活,会有较多我们无法满足的要求,我们会同志愿者一起向他们耐心地解释这些问题,久而久之,我们也渐渐变得“专业”了起来,解决问题也变得得心应手。疫情发生以来,医疗物资很是紧缺,我们在做好充分的防护的同时节约物资,将物资利用达到最大化,每日对库存进行盘点,当出现物资不足时,中心会立马上报,后勤部门的同事会非常及时地为我们将物资送来。
14天后,住客们的隔离期满,我们为他们送上我们准备的小礼物、小贺卡以及解除隔离通知单,目送他们踏上回家的路。隔离点的工作经历虽然辛苦但珍贵难忘,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如果有需要,我还会报名!
新晋“翻译官” 病房护士——蒋璐
我是一名病房护士,也是一名中共党员,3月18日下午,医院接到紧急通知要开设新一轮集中观察点,因为情况紧急,需1个小时内就要集合完毕出发前往隔离点,所以一切都迫在眉睫,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我是党员,我报名”,父母得知要去二十多天不免心中十分不舍和担心,我边安慰他们:没有关系我会保护好自己,收拾完行李便集合报到前往隔离点。
在隔离点工作的第一天,当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起便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在收住客人时从健康评估、安排入住到消毒隔离指导,我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到位。在收住时我碰到了一位“老外”,他用英语与我对话时,我立即调动所有学生时代所学的英语单词与他交流,尽量放慢语速为他解释及办理入住手续,指导他填写英文版健康信息登记表和告知书,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他用生硬的中文对我说了一声“谢谢!”,并跷起大拇指。顿时,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等到完成任务已是接近深夜零点,再加上需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身上衣服早已湿透。我对自己说:“有点累,但没事,我可以克服,等下稍微梳洗就要抓紧睡觉了,因为明天还有新的任务……”
我的抗“疫”之路 公卫医师——夏同
我是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公共卫生医师,负责传染病防控的条线工作。今年春节,原本打算和爱人一起回老家探亲,但是新冠疫情暴发后,我马上取消了探亲计划,留在上海随时待命,疫情就是命令,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守护居民的健康是我的使命。
大年初一,我接到了重点人员居家隔离流调任务,即刻赶到单位,全副武装后和居委干部一同上门,采集信息、测量体温、追踪随访,同时指导做好家庭消毒。大年初二,我冒着雨同街道人员一起,负责武汉来沪人员集中隔离的转运工作,完成任务后对车辆进行严格消毒。当天晚上我又来到高速道口执勤,为过往车辆人员测量体温、询问流行病学史、上报信息。回到家已是第二天早晨,稍作休息,我开始学习最新的防控知识培训和上级工作提示,熟悉具体操作流程。
2月7日,中心开设了集中隔离点,路口引导、安排入住、测量体温等各个岗位都需要工作人员,我主动报名前往隔离点工作。2月8日一早,刚刚完成20余小时集中隔离点引导工作,接到通知,要对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是居家隔离观察工作里风险最高的,但作为传染病防控条线负责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上门测体温、签承诺书、指导家庭消毒、与120急救人员一起做好密切接触者转运至集中隔离点相关准备工作是我的工作常态,通过一次次的经验积累,每个步骤我都能优质、高效地完成。记得有户人家有一楼和六楼两套房子,我穿着厚厚的二级防护服,背着沉重的消毒喷雾器上下楼,对病家及整个楼道扶手、楼梯各个角落仔细消毒,等所有工作完成后,虽然天气寒冷,我早已是一身热汗。
“夏医生好!感谢你这两天的陪同支持。谢谢!”那天,微信上跳出的一条信息让我很感动。来信者的同事是疑似病例,他是密切接触者,一开始他很焦虑,通过我连续数日的“微信陪伴”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他的心情慢慢得以平复。后来他同事排除了新冠,他在解除医学观察后发来消息表达谢意。此时再苦再累,没有什么比这句“谢谢”更好的话语了。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的共产党员,他们冲锋在前,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他们都是最美的青年先锋。
(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