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病人对疾病的倾诉,增强对病人情感的关注。叙事医学的魅力在于推动医学人文走向临床。今天,嘉定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杨玮为大家讲述一个有血有肉,有泪点,有笑点的临床故事:一名老教师是怎么样从疾病绝望中走出来,又重新迎接新生活的故事。
最近科里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女性患者,护士姐妹们都喊她姜阿姨。
第一次和组员(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护士长)一起查房时,住院医师汇报病史:女性患者,76岁,糖尿病病史20年,平时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初始时血糖控制满意,10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胰岛素治疗,具体血糖控制情况不详。2周前开始出现右足背肿痛,未予重视,10天前足背肿痛加重并出现皮肤破溃,在外院给予口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遂至我院就诊,门诊给予清创处理后,效果不佳,门诊拟“糖尿病足”收住入院。”
这个姜阿姨与一般的糖尿病足患者似乎并没有多少不同,我边听病史,边翻看检查单。这时,患者的职业一栏映入我的眼帘:教师。我不禁细细打量姜阿姨,满头银丝,皮肤白皙光洁,安静地靠在床头,右足抬高放在被褥上,右侧足背创面用纱布绷带覆盖着,也认真地听着住院医师的汇报。汇报结束,还未等我补充病史,姜阿姨先开口了,“对不起,我对刚才那位医生讲的话做一下补充,大部分我都同意,有些细节问题,我要说明一下。”我微笑着鼓励她:“您当然是最有发言权的,尽管补充。”其实我对她的反应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就事论事、有一说一。跟形形色色的患者打交道,也是医生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因此对不同职业背景的患者会用怎样的交流方式,也能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姜阿姨坐直身体,两手自然交叉放在膝盖上,缓缓地说道:“我是一名退休教师,我糖尿病病史有20年了,平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生活作息规律,没有高血压、心脏病那些慢性病,平时我很注意血糖控制的,血脂也不高。刚才那位医生说我换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情况不详这一点和我的实际情况有点不同。我家里有血糖仪,我经常测血糖,血糖控制得还可以,空腹的时候一般在5~7mmol/L左右,但是餐后血糖我确实很少测。”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让姜阿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保持着严谨务实的作风。
主任非常欣赏她的这种严谨,继续问道:“好的,阿姨,您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补充吗?”姜阿姨看了看主任,又看了看周围的医生,仿佛在观察我们有没有因为她刚才的话而面露不悦。我微笑地看着她,她仿佛得到了鼓励继续说:“还有就是‘发现脚肿时,未予重视’这句也不对,我其实很重视的。我得糖尿病时间很长了,经常从手机、电视、广播,还有互联网上了解相关知识,知道糖尿病足病的可怕。我每天都会泡脚,水温也都特别注意,没有烫伤,鞋子也都选择鞋底软且厚的来穿。这次脚红肿确实很突然,夜间足背开始痛。第二天早上,足背就肿了而且发红,碰也不敢碰,我就去了社区医院,医生给我开了消炎药,嘱咐我口服3天后复诊。结果3天后发现皮肤破了,还有豆腐渣样的东西从破口那里涌出来,我就立即到你们医院了。门诊已经给我换过好几次药了,而不是没有重视。”
我明白了,病史里的粗糙措辞伤害了老人。她是一位退休教师,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于自身保健也是相当注意,不能容忍用“未予重视”这样的字眼来评价她对疾病的态度。主任立刻理解了姜阿姨的想法,“是的,阿姨,通过和您的谈话,我确实了解到您平时很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我们看一下您的右足背,可以吗?”
阿姨点点头,眼圈有点红,双手颤抖着撑起身体往床边挪动,让我们方便看她的右脚。估摸着这个创面不会小,当敖莉护士长带上手套解开绷带时,我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她的右侧足背溃疡已经深达肌腱,3根白白的肌腱触目惊心地暴露着,基底部黄色腐肉及脓性渗出多,第一足趾还合并甲沟炎,感染症状十分严重。
姜阿姨抓住护士长的手,失声痛哭起来,“我在家已经‘百度’了许多糖尿病足的报道,都说80%的人会截肢。我不想截肢,我是老师啊,一辈子教书育人,我应该是完整的,如果截肢,如何去面对今后的生活?如何面对以前的学生啊?请你们救救我的脚啊!”
主任俯下身去,用面巾纸给老人擦去脸上的泪水,搂着老人的肩膀安慰道,“阿姨,您想保住脚,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您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如果学生碰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您一定是鼓励他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这次是您自己碰到了困难,可不能临阵退缩,要对自己和医生有信心哦!”
姜阿姨止住了哭声,看着主任,像从他眼中找到答案一般,定定地看了数秒,有点不敢相信地说:“医生,你是说我的脚还有希望保住?”
“当然是有希望的,但是首先您得有信心。这好比上战场,需要鼓舞士气,您就是那个指挥作战的将军,您要是意志坚定,我们这些医务人员在战场上就能奋力一搏,哪怕再艰难,总会有希望。但是如果您的意志垮了,士气不足,这场仗就不容易打赢了。”
姜阿姨再次流下了眼泪,“来这之前,我其实还去过大医院,希望住院,都说估计是保不住了。出于方便就近选择了你们医院,其实也没抱多大希望,今天听你们这么说,让我又有了信心,我一定会配合治疗的。”
此时和姜阿姨强调糖尿病足的危害、治疗的难度,以及有可能的截肢是不合时宜的。我们首先要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再利用专业进知识一步评估她的糖尿病足分级及感染程度分级,多科会诊尽全力治疗。
姜阿姨的糖尿病足分级被评估为:3级(深度组织感染),如果积极换药,加强全身支持,还是有很大希望能保住脚的。为此,团队为她制定控感染、控血糖、改善外周循环、营养神经等系列治疗方案。由骨科的李云飞主任担任技术指导,身为伤口治疗师的病区护士长敖莉,负责糖尿病足清创、换药、保护外露肌腱;身为足病师的科护士长童践平则负责甲沟炎的处理。整个团队紧密协作。
在一段时间的清创换药后,阿姨的患足胀痛明显减轻,也可以下床走几步了。而随着换药的进程,之后每次拆开伤口,新鲜的肉芽也在伤口基底部慢慢长起来,逐渐覆盖了其中的两根肌腱,有着明显的好转趋势。
时值快过年了,姜阿姨希望创面完全愈合,这样她就能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了。我们还打趣她,“姜阿姨,学生们会组团来看您吧,您一定想美美地和学生们合影留念吧!”姜阿姨开心地拍了一下我的背,笑着说:“这个小杨,你取笑阿姨呀!”脸上流露一丝羞涩。加上内分泌科和骨科联合使用了负压吸引治疗方法,促进伤口愈合,效果明显。姜阿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人也越来越精神,逢人就说,是嘉定区中心医院的内分泌医护团队保住了她的脚,他们对待病人就像亲人一样。无论多么美妙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她对每一个医生、护士的感激之情……
经过2月余的精心治疗,姜阿姨终于如愿在年前康复出院。出院那天,姜阿姨穿上了一双洁白的新棉袜,她对我说:“小杨啊,我已经3个月没有穿袜子了,原本以为再也没有机会了,没有想到我还能有再穿上袜子和鞋子的一天。”我鼓励她说:“阿姨,您不仅能穿上鞋子、袜子,还能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呢!”阿姨高兴地说:“小杨,你真神了,儿女们跟我说,等我的脚好了,过完年就带我去海南岛走走呢,那里春暖花开,一定很美!”床位护士姐妹告诉我,姜阿姨的爱人在给她穿上新袜子、新鞋子后,阿姨已经在病房里转了好几圈了,逢人就说要和家里人出去旅游。
送别姜阿姨时,她的眼圈又红了,不过这次她流下的是感激的泪水、欣喜的泪水,我们全体医护人员都为她高兴。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其实只是一个引子。当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患者个体时,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而如何去帮助与安慰每一个患者都是十分具体的,沟通技巧是融合在长期工作中的。其实,这也正是专家们让我敬佩的地方,他们不仅业务精湛,沟通技巧更是娴熟。面对一个又一个难以捉摸、情绪焦躁的患者,他们总是能精准地抓住“要害”,轻松应对。
医学绝不仅仅是治疗疾病那么简单。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结局未必相同,起决定作用的是患者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同的预后。如何让有差异的患者都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是一门艺术,除了医生的精湛技术,更需要打开患者的心结,建立统一战线,减少猜忌,加强信任,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并肩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最终战胜它。
医生和患者对待疾病和痛苦的认识肯定是有差别的,医生在观察和记录疾病,而患者是在体验和叙述病痛;医生处在寻找病因的客观世界,冷静而理智,患者处在倾诉身体和心灵苦难的主观世界,痛苦而煎熬。曾经的我们依赖冷冰冰的医疗技术治疗患者,忽略了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需要倾诉的人。只有我们打开心门,加强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在精神深处与他们共舞,才能有医患和谐、自我实现的那一天!
本文表发于《叙事医学》2019年11月第2卷第6期。
(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 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