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例成功的手术,离不开主刀医生的妙手回春,也离不开麻醉医生的辛勤付出。但太多的人往往把手术治疗的成功归功于手术的医生,而忽视了为手术成功保驾护航的麻醉医生。对于现任嘉定区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的祝义军来说,就从没有在乎过“病人记不记得”,而只在乎“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麻醉质量高于一切,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祝义军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长期负责主持医院危重、疑难患者手术的麻醉和抢救,多次带领和指导团队完成复杂大型手术的麻醉工作。外科系统的手术医生最爱问:“今天祝主任在不在?”仿佛只要有祝义军在,他们就有了手术成功的“定海神针”。
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同事,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每一项细微的工作都可能与手术成败有关。作为科主任,祝义军不仅以身作则,更是严格要求每一名麻醉医生,无论手术病人的病情轻重、难度大小、年龄大小,都要亲自访视,仔细研判病人是够能承受手术的创伤、失血等情况。在他的带领下,打造出了一支术中反应迅速、抢救技能娴熟、预警预判能力强,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麻醉队伍。
患者麻醉后的诉求同样是祝义军关注重点。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病人越来越多。从术前全身情况调整、超前镇痛,到术中精确麻醉、体温保护、液体平衡,以及术后多模式镇痛、恶心呕吐防治等,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舒适性,术后更早的康复,一直是祝义军与团队的不懈追求。
生育的疼痛,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疼痛,造成很多年轻女性的恐慌。因此,分娩期的孕妇也是祝义军关注的重点对象。多年来,开展的分娩镇痛工作,为众多产妇解除了痛苦,也正是有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2019年,嘉定区中心医院成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而如今,嘉定区中心医院的分娩镇痛率超过60%,社会反响良好。
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将中国医者“大爱”洒向非洲。援外医疗工作是党和国家展现大国风范,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的外交事业,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良好形象。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2014年初,当得知嘉定区正组建第四批援摩医疗队(中国援摩医疗队第十五批拉西迪亚分队)时,祝义军第一时间报了名,舍小家为大家,克服种种困难,为了祖国的荣誉,义无反顾踏上了援外医疗工作的征程。
摩洛哥拉西迪亚省,地处摩洛哥东南部,邻近撒哈拉大沙漠,周边均是戈壁,气候异常干燥,水源稀少,物质贫瘠,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5℃-48℃,秋冬季随处可见沙尘暴。生活物质匮乏(没有猪肉,且蔬菜品种少而差),断电、停水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但天生“乐天派”的祝义军,即使面对条件异常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同样以工作为乐趣。援摩两年间,他几乎参加了所有科室的麻醉手术,且随叫随到。在各科查房时,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他给医疗队提供了很大帮助。最让大家感动的是,祝义军经常主动要求担任监护室医生,这是在当地属于“最厉害”的医生岗位,专科医生解决不了的事就请他来帮忙。这也是在拉西迪亚援摩医疗队中“前无古人”,令摩方医生刮目相看。
两年间,祝义军和同行队员们克服言语的不通,难熬的酷暑,落后的医疗条件及思乡之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话,被摩洛哥人民亲切唤为“真主派来的中国天使”。
医路慢慢,学无止境,科室发展重于泰山。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祝义军,工作再忙,都坚持学习,时刻关注麻醉学前沿新理论、新技术。同时,他积极带领团队开展多学科ERAS建设、消化内镜微创治疗、DSA介入手术、纤支镜检查等麻醉工作,为医院相关科室拓展新业务提供了安全保障。近年来,他与团队主持多项市级、区级科研项目,并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甘当绿叶的祝义军,更是时刻关心着年轻医生的成长,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有针对性地选派年轻同志到外省市、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去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而自己甘愿顶在岗位上,应对着日常的麻醉工作,为年轻医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机会。现在的麻醉科已拥有了一批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技术过硬的人才梯队。
26年来,祝义军始终不忘“医者仁心”的初心和使命,怀揣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致力于麻醉学的临川研究和实践,默默付出、兢兢业业,为更多患者提供“无痛”的就医体验。
(区中心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