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者风采 >> 正文

【2019年度“嘉宝杯”十佳医生】徐耀伟:只为对生命负责

发布时间:2020年9月1日

作为区医疗急救中心最早培养的急救医生之一,现任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的徐耀伟,自1997年踏上急救这个特殊岗位以来,兢兢业业20余年,做到尊重每一位患者,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危重病人。

 

af54f40eeb484ce6abebdd82fcf78a78.jpg

90年代末,在他刚踏入急救行业时,那时的救护车承担的任务大多是单纯的转运,车上没有抢救设备,最多配个氧气袋。那时的救护站自负盈亏,承担着很多跨省转运业务,车况不好、抢救设备缺乏、路途的遥远,加上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很多人不愿意接这样的跨省转运。

“我年轻,身体好,有任务就多叫叫我。”徐耀伟从没有一次“逃避”,甚至在有人不愿意时“主动请缨”出车。仗着年轻是一回事,但徐耀伟考虑的更多的是“病人需要”。那几年里,近到江苏、浙江,远到江西、安徽、福建,甚至内蒙古……,可以说是“足迹踏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

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半夜接到任务要把病人转送回家——内蒙古。徐耀伟没有片刻犹豫接下了出车任务,在当时,救护车里连空调都没有,出车前除了备足御寒用的棉被,让患者不挨冻之外,自己啥也没来得及准备。冒着纷飞的大雪,救护车载着病人朝着家的方向赶去。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路途的颠簸、行车时间的漫长更是不必说。几天几夜,千里奔波,一路上徐耀伟细心陪伴着病人。车一进入内蒙古,半夜里的气温是零下15度,车厢就像冰库一样,冻得腿都失去了知觉。但只要一想到病人能马上见到久别的亲人时,徐耀伟的内容暖意融融。医者心,说的就是这个吧。


0ed1c5c0b62c4c8c916bf411ecf3d8ba.jpg

随着院前急救的发展,医疗急救中心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前急救从单纯转运型救护转向急救型,自动心肺复苏仪、心脏除颤监护仪、十二导联心电图、可视喉镜、呼吸机等设备的相继投入到急救一线,院前急救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而繁重。

作为区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兼任上海市院前急救质控专家组成员,徐耀伟紧紧抓住院前急救大发展机遇,以强基础,提能力为出发点,注重急救医师三基培训,强化典型案例分析和操作实践,聚焦开展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培训,让区医疗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处置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嘉定院前急救现场复苏成功率、存活出院率从2015年的1.85%和0.37%,提升至2019年的7.08%和1.13%。心脏停跳30分钟抢救成功……,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在嘉定出现。

尽管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高,但徐耀伟清晰地意识到当前院外心脏骤停存活出院率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每年国内猝死病人多达约50多万,近80%发生在家中,20%发生在路上或公共场所。心脏骤停“黄金4分钟”错过了,即便是抢救过来,脑细胞也会发生不可逆的受损。

因此,徐耀伟又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事发现场的等待时间中,我们又能教会广大市民多做一些什么?只有教会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形成一个人人参与急救的大环境,院外心跳骤停存活出院率才能不断提高。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他发现百姓接受急救知识培训的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徐耀伟和他的团队说干就干,迎难而上,迅速制定方案,自编《院前急救远程指导手册》,涵盖昏倒、心脏骤停、窒息、心肌梗死等26个院前常见急症呼救者常用关键语汇、电话识别和远程指导程序等内容。他在单位开展全员培训,选派高年资医生坐镇指挥中心,通过电话提前介入急救环节,对现场自救互救提供远程指导。实施至今,有多例窒息患儿被及时识别并指导家属在急救车到达前解除窒息;近50例溺水、抽搐、胸痛等其他急危重症被识别并指导救治。

同时,徐耀伟通过学习取得了美国心脏协会AHA高级生命支持导师证书,也成为卫生健康委应急直通车培训讲师团的一员,下社区,进企业、学校、部队等普及急救知识。2018年参与编写的《“救”在一瞬间:心肺复苏与创伤急救》一书,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56cd8b6a87c45c7bcb0f57bba079e99.jpg

内强技术,创新开展院前急救远程识别与指导;参与区内胸痛中心建设,加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徐耀伟带领急救团队,始终奔走在发展的路上,见证着嘉定急救事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挽救生命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然选择了院前急救事业,就是选择了辛苦与奉献。20多年过去了,“尊重每一位患者,生命健康至上”,徐耀伟始终如一坚守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生命负责”! 

(区医疗急救中心供稿)